【一江清水润燕赵】(二)横跨半个世纪的筑坝传奇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人们形象地把丹江口水库比喻成中国北方最大的一口“水井”。寻找这一伟大工程的缘起,我们发现了一段横跨50多年的传奇故事。
站在高176米,长约2.5公里的丹江口水库大坝上,今年60岁的丁力先如数家珍的介绍着水库的历史。对于大半辈子都在丹江口市干水利工作的他来说,这座大坝就像家一样亲切。退休之后的他,如今最钟爱的事就是为一拨又一拨的客人讲述大坝的故事,“1958年9月1日,一声剧烈的开山炮震撼了古老的汉江,来自河南、湖北17个县,一百多个公社,十万大军,头戴着草帽,脚穿着草鞋,挑着一担两筐,开始了征服汉江的伟大壮举……”
丹江口大坝,位于丹江和汉江交汇处,雄奇险峻的地形让大坝在这里可以拦截百分之九十的汉江水和丹江水。当时修建它最初的目的是减轻汉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而丹江口水库成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还要追溯到60多年前,毛主席一次巡视黄河的经历,“毛主席1952年巡视黄河的时候,坐在黄河边上的一个石头上说,北方的水少,南方的水多,能否借一点水到北方,在这个时候才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
说话的人叫常怀堂,湖北随州人,今年已经年过七旬。和丁力先一样他对丹江口大坝的关注也伴随了几乎半生。1965年,他从随州来到丹江口,成为《丹江口报》的一名记者,随后近四十年的采访报道,让他成为了丹江口水库的“活地图”。常怀堂说,其实毛主席一开始的想法是从黄河调水到北方,但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的王化云表示,从汉江的支流丹江借水更可行。最终,毛主席亲自在地图上圈定了丹江口水库现在的坝址,“当时毛主席、周总理特别重视,责令长江水利委员会对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进行勘察调研,水利部长亲自带着100多人沿着汉江,就来看汉江的这个坝址。”
最初,规划中的丹江口大坝高170米,而且是要在三年内完工。但实际上从大坝建设伊始,就困难重重。由于准备仓促,十万建设大军不仅需要自力更生,而且施工条件也非常简陋。甚至工程开山炮所用的炸药都是开工前一夜才临时找来的。而工程面临更大威胁,还是施工的质量问题,“1958年开工,1962年就停工了。当时,浇混凝土的时候,都是手拌的,人工的。当时还强调“放卫星”,就不顾质量了。整个坝体都有严重的裂缝。”
经过两年多的停工整顿,1964年大坝重新开工建设,规划也变成了分两期建设,一期的大坝建设目标变成了163米,并且开始大量使用机械化设备。1967年,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水库终于实现了下闸蓄水。1974年,丹江口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全部完成,总长2.5公里、高163米的大坝终于矗立在汉江之上。但丹江口水库的建设还远没有结束,“2005年9月26日,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开工建设。怎么加高呢,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新老混泥土的衔接问题,弄不好它就蜕皮,新老混泥土就会分家。技术专家连续实验了三年,才确定混泥土浇坝可以建坝。”
随着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建设再次拉开帷幕。经过近8年的施工,丹江口大坝从162米加高至176.6米,水库总蓄水能力达到了290.5亿立方米,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筑坝传奇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雄峙汉江的大坝,不仅在防洪、发电、灌溉等方面累计创造综合效益500多亿元,更为实现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宏伟蓝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河北电台记者齐晓彬、屈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