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北薯业 启幕薯业“新食代”
从北京一路奔西北,便是我省的“马铃薯之乡”张北县。
地处坝头,背靠内蒙,带着草原气息的风从内蒙古高原鼓荡而来,在这个全省日照条件最好的县之一,年平均日照时数2897.8小时,昼夜温差很大,亦处于我省降水极少的区域,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
得天独厚的阳光和风土,滋养了淀粉含量极高、品质上佳的张北马铃薯,也孕育出了现代化的薯业龙头企业——张家口市燕北薯业开发有限公司。
重新发现马铃薯价值
“土豆,是菜还是粮?”燕北薯业董事长董清说,“按国内的传统观点,咱们一直将马铃薯作为蔬菜,这也是马铃薯从未得到应有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实际上,从国际共识来看,马铃薯和水稻、小麦和玉米并称世界四大粮食作物,超过150多个国家种植,是人类日常食用的重要主粮。”董清表示。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马铃薯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00万公顷,总产量达到1.5亿吨,马铃薯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利税45亿元。当下,张北县政府已明确将马铃薯、错季蔬菜种植列为该县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
对于马铃薯,张北的薯农有着切肤之痛。
丰产之年,一个月的收获期间大量上市的马铃薯直接冲低了价格,往往贱卖仍然滞销,只能堆满土窖眼睁睁看着坏掉,即使保养得当半年后也会损耗掉三四成。
怎么办?燕北集团并没有从中切入,而选择了从头做起,这一选择,显然更加艰难。
从农业良种培育、大规模生产,到科学仓储,再到马铃薯深加工,完全实现了机械化、连动化和自动化。燕北薯业整个团队都在为了做好“第二面包”付出着最大的努力,几年来,该公司累计投资1.8亿元,从荷兰、德国和美国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并组织了一支由国家级专家带头的的马铃薯种植和深加工的科研队伍。
溯源而上求良法种植
从张北县城继续往东北走到庙滩村,这里坐落着燕北薯业的马铃薯基地,除了种植,这里还是燕北薯业的脱毒种薯苗繁育基地之一。
基地主管杨学宁正在大棚里巡视,他告诉记者,张北县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但由于传统的薯种在生长期易被病毒浸染造成病毒性退化,且常受晚疫病、软腐病等多种病害威胁,品质一般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使本属于高产作物的马铃薯却不能高产稳产,只有培养出脱毒种苗,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杨学宁介绍:“马铃薯植株的顶端分生组织很少或没有病毒,所以我们用切片采集无毒组织,培养无病植株,通过脱毒核心苗快速转接扩繁,并通过温室以较短的时间生产原种,生长健壮的脱毒苗长到20克左右即可入库恒温保存,等待明年播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25%。但马铃薯亩产平均约1吨,相比较于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3吨以上的亩产,单产差距巨大。这差距,就是技术的差距。据杨学宁介绍,种植脱毒种苗,就能直接提高单产50%以上。
繁育良种意味着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工业化和标准化贯穿在马铃薯种植全程,从齐陇、施肥、播种、中耕、覆土、打药到收获。杨学宁告诉记者:“以前的土法种植,亩产能达到3000斤就顶天了,而我们的标准化基地里,平均亩产超过3000公斤。”
顺流而下贯通价值链
一脚踏入马铃薯行业以来,七年时间,燕北薯业保持了高速增长,已成为中国薯业的“大佬”之一,“燕北薯业”还荣获了“河北省著名商标”及“张家口市消费者喜爱的品牌”。至今,燕北集团拥有1000多平方米马铃薯生物技术组培中心一座,马铃薯优质脱毒种薯繁育基地1万亩。在公司的辐射影响下,有越来越多的张北薯农走上了科技种植之路。
“正因为马铃薯的强大的适应性和高产量,以及其独特的亦粮亦菜的属性,才有了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国际餐饮巨头。要想让我们的马铃薯产业扎实而长远地发展,基地、深加工、育种须环环相扣,一个都不能少。”董清坦言,这也是燕北薯业苦苦追求全产业链发展的深思。
目前,燕北薯业的马铃薯全粉已与好丽友公司、达利集团、顶大食品公司等多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但燕北薯业另有远志:继续延伸产业链条与价值链条。
“很快,我们的净菜鲜蔬产品就将投放市场,这一产品将马铃薯制作成净菜封装,能够保鲜20天以上。此外,加工后的余料还进行淀粉加工,剩余的酒糟可作为牛羊饲料。”据董清介绍,目前,燕北薯业已拥有可年加工马铃薯全粉2万吨、速冻薯条1万吨、休闲薯条2000吨、净菜鲜薯5万吨及其他相关衍生产品的生产能力,围绕马铃薯全粉这一基础产品,研发生产了速冻薯条、休闲薯条、营养薯糊、土豆泥、淀粉、薯渣干饲料等系列产品,提高马铃薯综合利用率。
从源头做起,让科技注入马铃薯的生命周期,从纵深挖掘,突击产业链发展的制高点,燕北薯业正在开创河北马铃薯的“新食代”。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