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一照王宝义这面镜子
“没有王宝义,谁知野三坡?”蒙蒙细雨中,鸣哀乐、打条幅,三坡镇数千名乡亲跪送30公里,有的甚至赶到安葬地,只为送“老局长”王宝义最后一程。一位普普通通的基层干部,为什么在当地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只因他有“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和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
“只要能给乡亲们找条致富的门路,再难我也得上。”一个人的价值追求,是检验其思想境界的“试金石”。正是因为下定决心纾解野三坡群众“吃救济粮、穿补丁衣”的疾苦,王宝义用脚步丈量了野三坡的每一座山、每一片水,勾画出了野三坡景区发展的蓝图;正是因为时时处处心系百姓,王宝义用汗水浇灌了野三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山林,把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沙岭台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度假村”,让三坡镇的人均年收入从最初的60元提高到现在的过万元。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忧百姓之忧,乐百姓之乐,一门心思为百姓谋福祉,这样的好公仆群众怎会不喜爱!
有人说,“‘白板干部’王宝义是一个传奇”。山高水寒、交通不便,一无资金、二无人员、三无经验……当年,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王宝义白手起家,从涞水县里借了130元钱,开始了一往无前的创业之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干事创业的激情,没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担当,面对考察时险些坠崖的危险他会不会畏惧,面对合作公司中途毁约导致自己债台高筑的窘迫他会不会退缩?更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没有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气魄,一个基层干部凭什么让一座山野村寨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直至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圆满成功?
以拼命的精神和劲头,为老百姓创业、为国家创业,王宝义的这种情怀,因其固有的高尚而为人尊崇;王宝义的这种品格,因为契合现实需要而倍显珍贵。然而现实当中,有些干部主政一方,几年下来却还是山河依旧;有些干部为官一任,却没给老百姓留下什么念想,而说起原因,他们或强调“基础差”,或抱怨“舞台小”,或托词“困难多”……但只要稍加比较就可以发现,当地的“基础”其实远比当年的野三坡好,一些干部的“舞台”也远比王宝义的大,他们面对的困难更没有王宝义面对的多——真正让他们无法像王宝义一样造福一方、赢得群众爱戴的原因,不在客观条件的困难,而是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差距。
王宝义是一面镜子。照照这面镜子,就可以发现,任何一个职务都是大有可为的平台,任何一个岗位都是为民造福的舞台;照照这面镜子,就可以发现,当前我们面对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只是“浮云”,只要有勇气有决心有行动,就可以将它们吹散;照照这面镜子,就可以发现,今天的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具备了更好的基础和条件,完全应该也能够创造出更多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期待广大党员干部都能拿起王宝义这面镜子,仔仔细细地照一照自己,离做一名老百姓喜爱的好官,我们还有多少距离?(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