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煤炭作家老九:工业题材的富矿怎么没人挖?
工业题材的富矿怎么没人挖?
——与煤炭作家老九谈当前工业题材创作
难觅身边风景 李法明绘
今年56周岁的老九,似乎是在一夜间让文坛熟知的。散文《卖书记》获得冰心散文奖,小说集《连环劫》被作家出版社推出……
“我1976年下井当矿工,后来又去矿洗煤厂看运煤皮带,和煤炭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所以我写的故事离不开矿上的事、矿上的人、矿上的景。”老九说:“我能写出这些东西,是因为我有矿工的底子;能得到关注的重要原因也是因为我写的东西真实、接地气、表现工人群体及社会生活。还有就是目前有分量的工业题材作品太少,和读者对这类作品的需求相差的太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老九,对当下工业题材文学创作有自己的看法。
工业题材创作需要作家“走进来”
老九列出了这样一组数字:全国产业工人有2亿多,煤炭工人550万左右,而在百度上搜索工业题材创作,有2700多万个词条,但真正谈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又有价值的只有150多篇。老九有些疑问:“产业工人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工业这么快的发展形势,支撑国民经济发展,这里面可写的东西太多,怎么就少有作家挖这个富矿呢?”
从《连环劫》到《对象》再到《永远的迷宫》等,老九盯准了“复兴煤矿”。“矿工的生活我太熟悉了,这里面的事,我十几年也写不完,很多故事在我头脑里都十分成熟了,今后会一个个地写出来。作家一旦把根扎在一个地方深了,就会不断挖出有价值的东西。比如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系。”
“为什么近年来企业作家、作者也在工业题材创作中罕有建树呢?”记者问道。老九的解释是,企业有基础、有功力、发过文学作品的作者大多在40岁以上,工作可能多在党群口。这个年龄段,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也是正忙的时候,挑担子的时候,用来搞创作的时间捉襟见肘。而基层工人呢,文学的基础、功底、水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们身在企业一线,工作辛苦,还在为生计忙碌,这让他们很难投入到文学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