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煤场”浴火重生——元氏县以产业升级促环保达标纪实
“曾经粉尘飞扬车堵路,如今煤炭入园大路宽”。这是今年元氏县治理井元公路储煤厂前后的写照。经过一年多治理,原来零散的315家储煤场,已有88家合规储煤企业入驻煤炭物流园区,防风抑尘网、环园区绿化、棚化密闭作业一应俱全,园区道路、场地24小时不间断洒水,车辆出厂区全部进行冲洗。井元公路彻底变了模样。
11月13日,记者采访时发现,煤炭物流生产厂家虽然数量少了一多半,但煤炭运销总量没有萎缩,反而迎来新发展契机。据该县工信局副局长闫占科介绍,以前300多家煤厂历史最好水平,年税收也不过8000万元,而从8月23日园区正式运营到9月底,税收就达到1200万元,预计年税收能达到1.5亿元左右。既让产业升级,又实现环保达标,元氏县正朝着华北一流的煤炭物流交易中心迈进。
铁腕治污
无序小煤场面临生死劫
可以这样说,元氏县煤炭物流产业因路而兴、因势而发。闫占科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井元公路的开通,“晋煤东运”快速通道彻底打通,元氏县迅速成为煤炭运输的中转站,大小煤场纷纷上马。高峰时,煤场达315家,相关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次,每天有近万辆运输车跑在井元公路上,尘土飞扬,一片喧嚣。
由于煤炭市场是自发形成的,煤炭经营户环保意识差,设施简陋,煤尘对周边农村环境及境内主要干道造成严重污染;多数煤炭经营户无证、无照经营,税源流失严重;煤炭市场缺乏统一管理、集中服务,处于无序状态。在严峻的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下,整顿煤炭物流业、让煤炭市场提档升级,到了必须铁腕治理的“节骨眼”。
2013年7月,元氏县贯彻省市关于治理大气污染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综合治理、完善工程、市场融合三步走的战略规划,打响煤炭环境治理攻坚战。首先,按照“三退、两远离”(退路、退村、退河道;远离旅游风景区、远离军事保护区)的工作思路,由工信局牵头,对南佐镇北佐村开山岭以东119家煤场实施强制取缔或搬迁;对开山岭以西井元路两侧196家煤场进行高标准规范治理。数百家煤场全部关停整顿,这在元氏县历史上尚属首次。该县主要领导明确表示,宁可舍掉GDP,砍去财政收入,也要把生态环境治理好。
堵疏结合
清洁化规模化园区迎新生
煤炭物流业是县里的富民产业,关系几万人饭碗。为了使产业重新振兴,元氏县决定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标准建设、公司管理”的模式,建设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煤炭物流园区。
今年2月份,龙源煤炭物流园区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严格按照规划环评要求施工建设,园区四周建高度不低于11米的防风抑尘网;周围立体绿化、园区内路面全部水泥硬化,安装监控设施全方位无死角对作业进行监控;入园各煤场全部安装车辆冲洗、喷淋洒水、防尘等设施;分选和配煤进行棚化密闭作业,园区实现集中管理、统一服务,力争建成华北地区现代化程度最高,集煤炭装卸、加工、储存、配送、运输于一体的环保煤炭物流园。目前,已完成投资9000多万元,建设水泥硬化路面6万多平方米、立体绿化带3.5公里、防尘网20公里,密闭车间49个,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完工,已经开始试运行。入园区企业已达88家,预计到11月底将有百余家企业入驻园区并建成投产,全年加工配送原煤达到4000万吨以上,可实现利税1亿多元,解决就业岗位1万多个。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煤炭物流园区还成立了龙源煤炭物流管理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对煤炭物流园区进行管理和服务。龙源公司及各入园经营企业还投入大量资金,对园区主干道、次干道、各煤场的出入口、井元路两侧门前地全部进行水泥硬化,安装了车辆冲洗设施,对园区内道路及井元路不断地进行洒水和清扫。通过煤炭分选加工进棚作业和装卸喷雾作业,有效控制了煤炭作业过程煤尘污染。
握指成拳
打造华北一流煤炭物流中心
把环保成本纳入经营成本,现在已经成为煤炭经营者的共识和理念。如今,该县煤炭市场综合治理工作已初见成效。一方面,周边环境明显改善,距煤炭物流园5公里的封龙山环境监测点主要污染指标PM2.5和PM10,自开园运行以来一直低于市区和元氏县城区。另一方面,经过规范,实现了煤炭经营户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开园经营首月,煤炭经营企业就实现税收1200多万元。煤炭物流园共规划了5个园区,4个园区已投入运营,环保设施全部符合规划。园区全部建成后,年加工配送原煤达4000万吨以上,达到治理前的最高峰。而且经过治理后,还可节约大量土地,用于发展其他三产服务业。
该县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刘国勤表示,数百个小煤厂握指成拳,在整顿中“浴火重生”。下一步,园区将逐步实现功能完善提升、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融合的“三步走”战略。未来,将以运输、仓储、资金、信息、物流为重点,把龙源煤炭物流园建成运用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的现代物流企业。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