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哥”吆喝的都是俏皮嗑
“大煎饼是贼拉香,吃完煎饼奔小康”,诙谐顺口溜成何师傅的招牌,“脱口秀”让他成了“名人”——
边卖煎饼边吆喝俏皮嗑,何成国的煎饼也因此卖得特别火。
商品都是一样的商品,生意却有好有坏。
同样卖煎饼,默默无语在路边坐等顾客上门的,生意冷清;而吆喝着“大煎饼是圆又圆,谁吃煎饼谁有钱;大煎饼是卷上葱,健健康康活一生;大煎饼是贼拉香,吃完煎饼奔小康”的这位男子的小摊前,笑声不断,人流不断,自然,生意也火。
身材中等、皮肤黝黑的何成国,站在人群中就是一普通农民,但是,当他戴上耳麦,往煎饼摊前一站,一亮开嗓子,一串串诙谐的顺口溜从他嘴里“溜达”出来时,他的身上,立刻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煎饼生意不太火
编套顺口溜解“闷”
还不习惯被大家称作“煎饼哥”的何成国来自双城,今年60岁,就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他也没料到,来到大庆卖起煎饼后,自己竟然也能出一把“名”。
何师傅告诉记者,自己刚到大庆时,打过零工,当过屠夫,卖过猪肉,直到10年前,才和自己的表妹干起了煎饼的买卖。
起初,他在卖煎饼时学着别人的样子吆喝:“卖煎饼喽,好吃的煎饼喽。”那时生意一直不太火。
1998年春节晚会有个小品《卖大米》红遍了大江南北,郭达用《红高粱》的旋律唱的“卖大米”给了何师傅启发,何师傅也开始学着用歌声吆喝起来,唱了几天,还挺受顾客欢迎。
不过,何师傅发现,每天几百次重复那几句歌词和一个旋律很枯燥,而且,大声唱歌特别累,一周下来嗓子就有些吃不消,何师傅不得不停唱了。
直到几年前的一个夏天,一位顾客的一席话给了何师傅新点子。
“你编个顺口溜,大家乐意听也好记。”顾客的一句话让何师傅琢磨起来。
既要顺溜押韵,又要好听有趣,学历不太高的何师傅开始暗自“创作”煎饼广告词。经过自己一点一点地推敲,加上亲友的建议,逐渐的,何师傅有了自己的一套嗑,每每吆喝起来,都会吸引不少人的目光,很多人也正是因为这些俏皮的“民间嗑”而来买煎饼。
看到生意日渐红火,何师傅更加卖力,不仅把这些已经创作成熟的词背得滚瓜烂熟,还在实践中加以丰富和修改,对有些顾客的现场提问也能用顺口溜回答,而且对答如流,十分押韵。这回,“煎饼哥”火了。
说的都是正能量
煎饼摊前笑声多
同样是卖煎饼,在何师傅的摊前,就是笑声多。
“煎饼卷豆芽,好吃又好拿,煎饼卷土豆,咋吃都没够,要嫌没有油,再
加葱包肉”……9月16日上午,在大庆市中医院附近的集市上,何师傅的“俏皮嗑”传来,人群中的笑声也跟着响起。
“给我来点儿。”一位老主顾抱着孩子笑着说道。“哟,孩子都这么大了,要吃煎饼管我要,长大肯定上名校。”何师傅一张嘴,大家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你这煎饼硬不硬啊?”一位白发老人问道。“人人都盼中国梦,没人说我煎饼硬。”何师傅边说边称重,丝毫不耽误手里的活,而围着的顾客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了。
旁边摊位的一位老师傅告诉记者,何师傅不仅幽默、健谈,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热心肠,谁要是有事离开一会儿,何师傅都会帮着照看,有时候还替别人编两句词儿。
“要是中午不回家吃饭,老何就给我拿点儿煎饼,这一来二去,大家就都熟悉了。”老师傅说道。
记者发现,集市上人流较多,靠近小区门口处,也有车辆不时进出,看到有人离车近了,何师傅连忙喊道:“大煎饼是不用说,人过马路看着车。”
在交谈中记者得知,何成国家里有4口人,两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家里虽然不太富裕,但日子过得很有滋味,出来卖煎饼也不是想要挣大钱,主要就是自己闲不住。
何师傅表示,七八年来,他这个卖煎饼的小摊风雨无阻,他感觉自己身体比以前要硬朗多了。
做的不是生意是乐趣
卖的不是煎饼是快乐
“老虎苍蝇一起打,当官贪污就犯法;四城联创搞卫生,你看煎饼中不中。”何师傅的顺口溜不仅幽默,还透着对时事的敏感性,而这些正是他对生活对事物的观察。
“给我来两斤。”一位中年女士要买煎饼带到外地去。“上次去我去外地,给朋友学了几句俏皮嗑,大家都想尝尝煎饼哥的手艺,这次就给他们带点儿去。”女士说道。
“屈才了,你应该去星光大道啊!”一位50多岁的女子买完煎饼笑着说,大家顿时爆笑起来。
何师傅告诉记者,不知从何时起,跟他点头微笑、主动来找他搭话的人越来越多,他觉得自己出名了。
如今,“煎饼哥”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人都能认得出那张标志性的笑脸。何师傅说,人们喜欢这种轻松的方式,久而久之,他也找到了卖煎饼的乐趣。
走过何师傅的煎饼摊,能听到他独特的顺口溜和脱口秀,能听到阵阵笑声,他卖的不是煎饼,而是快乐。
不是每个人,都能把生意做成乐趣;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把煎饼卖得这么热闹。
有时候,决定一件事情走向的,可能就是微小的思维方式。或诙谐或励志的顺口溜,能感染周围人的情绪,轻轻松松把钱赚,让生意红火。
文/摄 实习生 梁新刚 刘天昊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