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钢唐钢热轧部职工围绕重点产品加大攻关力度

16.07.2016  04:05

河钢唐钢热轧部职工围绕重点产品加大攻关力度

创新是企业长足发展的源动力。今年以来,河钢唐钢热轧部紧紧围绕“市场”和“产品”两大主题,大力开展职工岗位创新活动,依托创新工作室、工作站、工作小组,积极营造全员创新的浓厚氛围。创新课题、创新提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一系列重点工作的开展增添了强大助力。

管理创新保顺行

今年以来,热轧部专门制定《热轧部全员创新管理办法》,坚持“改变就是创新,改善就是创新”的原则,引导岗位工发挥聪明才智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岗位创新。

7月4日,轧钢准备作业区工作辊旁,探伤员武新艳一手拿着探伤仪,一手拿着刷子在辊面不同位置擦拭着探伤耦合剂。“刚刚生产完的高碳钢,轧辊下线后我要立刻进行探伤检测,一会还要进行磨床探伤,为轧辊质量上‘双保险’。”武新艳介绍到。在以往的高碳钢生产过程中,由于板坯边角对辊面咯伤而出现机械裂纹,裂纹扩展后非常容易导致轧辊发生剥落事故。据不完全统计,去年1810线共生产高碳钢11次,其中有7次发生了轧辊剥落事故,事故影响非常大。

为了解决这一棘手的难题,轧钢准备作业区从夯实基础管理入手,针对高碳钢用辊专门制定了探伤检验方法,针对所有高碳钢生产用过的轧辊,该部要求生产后立即单独安排一次全面的人工表面波探伤检验,之后再通过磨床二次探伤,全力确保轧辊上线质量。不仅如此,该作业区还与1810作业区紧密对接,通过调整F3负荷、提高上游机架精度等措施,进一步减少甩尾事故对轧辊造成的损伤,避免恶性事故发生。

这些管理措施的实施,预计全年可降低高碳钢生产损失87万余元,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该作业区作业长许少军说。

课题攻关创实效

7月8日,热轧部1810轧机主控室里,丁国伟加热炉创新工作室成员、操作专家刘洪正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脑上的折线图。“刘洪,研究什么呢,这么认真?”甲班作业长郑宏嘉好奇地问到。“这是5月份与去年11月、12月蓄热烧嘴平均蓄热温度数据对比图,我们经过课题攻关,现在加热炉单蓄热烧嘴的平均蓄热温度提升至100-140℃,达到了攻关预期目标。

刘洪口中的课题正是年初制定的《提高1810线加热炉空气单蓄热烧嘴的排烟温度》。作为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刘洪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他不断自我加压,带领工作室成员在加热炉领域“一展拳脚”,为作业区解决了很多难题。

以前,由于加热炉烟气余热未得到完全利用,造成热效率较低。而蓄热烧嘴排烟温度的高低能够直接反映出加热炉的温度效率和余热回收效率,所以提高单蓄热烧嘴的排烟温度,就是我们的主攻方向。”刘洪解释道。

年初开始,刘洪集合了作业区技术员、操作工,专门成立了攻关组开展攻关。他们统计并绘制了2015年11月和12月蓄热烧嘴在工作状态下每一天的平均蓄热温度曲线,利用“人、机、料、法、环”分析法分析出蓄热温度低的具体原因并逐一解决。通过降低出炉烟气水蒸气含量和调整空气过剩系数设定来监控蓄热烧嘴运行状态,并根据蓄热温度调整引风机负荷,及时排放空烟管积水等措施,促使单蓄热烧嘴的排烟温度大幅升高。“这个攻关还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减少煤气消耗和压缩空气用量,可以实现年创效140余万元。”刘洪说道。

自主设计益处多

兆利,你们自主设计的干燥炉燃烧器用起来真给力啊。”6月12日,热轧部1810作业区加热工王宇轻松地按下烘烤开关并笑着说道,“自改造以来,不仅烘炉期间的安全得到了保证,还大大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和煤气消耗。

据创新小组负责人张兆利向笔者介绍说,1810线炉辊耐材浇注完成后,须烘烤去除耐材中的游离水和结晶水。按技术规程要求,浇注后的炉辊在315℃下烘烤8小时,然后风冷12小时至常温。由于1810线煤气热值波动较大,原有的燃烧器的煤气喷口、自动点火及火焰检测器都已经损坏,烘烤时需要靠人工点火、人工观察,进而调节煤气量。为保证炉辊的烘烤效果,烘烤时间需从原来的8小时延长至10小时,由于烧嘴没有熄火保护,烘烤时存在着安全隐患。

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张兆利下足了功夫。今年年初,他带领小组成员,根据炉辊烘烤工艺要求,重新自主设计制作了干燥炉燃烧器。为了节省备件费,他们“变废为宝”,充分利用1810线旧的烘炉烧嘴作为干燥炉烧嘴,重新设计并制作了煤气喷口。根据1810线煤气热值的波动特性,他们设置了大小两组煤气管道,并在煤气管道上增加了节流装置。在空气和煤气管道上增设压力开关,当空气和煤气压力低于设定值时,自动切断煤气。“燃烧器所有的备件和材料均来自现场的报废设备,节约了备件采购费用。再加上改造后节约煤气,一年可创效18万余元。”张兆利自豪地说。

李梦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