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寿女教师上课教算术用石子和山楂当计数器
■白书英。
■左荣平(左)。
■甄慧倩(中)。
他们是在乡镇和山区里默默奉献的班主任老师,他们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那些渴望知识、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学生身上。在班主任评选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有越来越多的山区学生家长打来电话,希望这些默默为学生付出的教师能得到更多的关注,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教师和他们所教的孩子们。
除了传授知识,还要给孩子梳头、缝补衣服
石家庄灵寿张家庄水峪小学、南营学区漫山小学、杨树底下小学、西四岭小学,都位于偏远山区,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从1988年开始,这四所学校串起教师白书英27年的教学生涯。
“我任教的第一所小学是水峪小学,当时那里的教学条件挺艰苦的,住宿条件也不好。”白书英说,当时班里有两个孩子是单亲家庭,跟着父亲生活,都上小学了两个孩子都还不会梳辫子,头发乱糟糟的还长了好多虱子。除了教学她每天还要为这两个孩子梳辫子,帮助她们整理个人卫生,“这两个原来生活邋遢,也不爱说笑的孩子后来变得开朗了,两个小姑娘不仅学习成绩好了,而且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变化,这样让初为教师的我有了很大的成就感。”白书英说,也是从这个时刻起,她爱上了教师这份职业,也把心和孩子的心连到了一起。
1993年白书英调到更加偏远的漫山小学。“因为是在山里,学生们上下学不方便,它也是灵寿当时唯一一所寄宿制小学。我教的是复式班,有小学生还有学前班学生。”白书英说,从早上梳头、喂饭,到帮助学生缝补衣服,为尿床的孩子晒被褥,在孩子们眼里她更像是妈妈。每到下课,孩子们总会围在她周围,这也让她感到一种温馨和幸福。
1995年,深山区杨树底下小学需要一名老师,那所小学地理位置更加偏僻,教学条件非常艰苦,但白书英没有犹豫,她选择了这所学校。“因为地处偏远,这里教学设备也比较差,很多时候我就用石子、山楂摆成计数器教学生们认数。”白书英说,她不仅教会了学生唱第一支歌、画第一幅画、跳第一个舞蹈,而且还受到了学生的关爱,“每当我嗓子不舒服的时候,都会有学生给我送来绿豆汤、大黄等,能感觉到学生是真的跟我很亲近。”
到现在,白书英已经在山区工作了27年,这27年里她很少能回家照顾孩子,但她让更多的孩子受到了教育,“爱人和孩子也曾经有过怨言,但是他们看到这些孩子们的改变已经能理解我了,我也希望经过努力,让更多大山里的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给孩子一点温暖,他们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灵寿中学教师左荣平从教已28年,担任班主任25年。在别人眼里她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好像不管什么样的班级到了她的手里都能发生巨大的转变,但在左荣平看来,做一个班主任没有什么诀窍,只要这个班主任肯融入班级,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而不是重点对待某些学生,那么这个班的凝聚力就会增强,孩子们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左荣平现在教的是1204班,在高三接手这个班之前,这个班已经换过三个班主任,在很多老师看来,这个班是一个学困生多、有个性学生多的“实验班”,但让所有老师和学生吃惊的是,左荣平接手这个班不到一个学期,这个班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带班其实没有什么诀窍,我觉得心态是最重要的。”左荣平说,接手后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座位,“我让学生决定用什么方式排座位,然后就按照他们的方法做。”没过几周,左荣平发现学生们的课桌都越来越靠前,教室后面的空地越来越大,“这说明学生们都想要上进,想要听课,他们改变了之前的学习态度。”左荣平说,其实只要给学生一个公平的环境,学生们都会感受到的。
学生任佳记得天气刚刚变冷的时候,左荣平抱着一大堆坐垫来到教室,然后一个个套在学生的凳子上,“看着凳子上的坐垫,心里有一种暖暖的感觉,觉得老师为我们想得这么周到,跟亲人一样。”白志文坐在教室靠门的位置,冬天风会从门缝吹过来然后不自觉地缩一下脖子,“我都没觉得怎么,没想到下课后左老师用胶带和纸板帮我把门缝封好了。”而卢倩则记得去年9月份左老师刚接手的时候,走进教室的她发现左老师一个人在班里摆放桌椅、擦拭地面,“我当时问老师为啥不叫我们来干,老师说知道你们刚来都有事,我没什么事能做就做了。”
孩子们的回忆印证了左荣平的教育理念,那就是给孩子一点点温暖,他们就能发生巨大的改变。“学生的社会性学习首先是通过模仿老师继续的,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左荣平说,作为一个班主任不仅仅是要求孩子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道德修养和规范,“只要把孩子们的精神头带动起来了,离成功就不远了。”
她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档案
2009年,22岁的大学毕业生甄慧倩作为省特岗教师,来到了行唐县,先后在九口子明德小学和安香乡留营中心小学教书。6年过去了,来自赞皇的甄慧倩把行唐当成了她的第二故乡。
“九口子明德小学在偏僻山区,许多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甄慧倩说,这部分学生长期远离父母,亲情的缺失造成他们生活习惯差,意志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当时我新接的班中留守儿童占班级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甄慧倩说,她给每名留守学生建了个人档案,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教学之外,甄慧倩还要经常找这些学生谈心,帮助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困扰和生活上的烦恼。
除了留守儿童,山村里还有一些学生是单亲家庭,这些孩子因为家庭的变故,有的变得胆怯自卑、内向寡言;有的则好说好闹、肆无忌惮。“我刚接班的时候,有个学生父母离婚后,母亲外出打工把她留在姥姥家。她从小一切事情都由老人代办,她穿的鞋经常是反的,书桌里塞满了撕成一条一条的废纸。”甄慧倩说,为了让这个学生开朗起来,她主动找她聊天,了解她的兴趣爱好,鼓励她主动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对于这类学生来说,只有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愿意把自己的世界打开,才能慢慢改变,而这些都需要老师做很多功课下很大功夫。”甄慧倩说,虽然在山里教书比较辛苦,但是看到孩子们通过她的努力慢慢发生着改变,她觉得很有成就感。□文/图 本报记者 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