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08.01.2018  14:50

我们的企业应该从“”转向“”,打造盈利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微观基础。企业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市场供给主体,唯有激发企业活力、提升企业效率,才能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从企业视角来看待中国经济发展,会打开一个全新的视野。改革开放40年,我们见证了中国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从1978—2016年,中国的GDP总量飞速增长,中国社会经历了数次创业高峰,国有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一大批民营企业拔地而起。在《财富》杂志去年发布的全球500强的榜单中,有115家中国企业赫然在列。但也要看到,上榜企业主要集中在提供资金、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企业,主要是以规模取胜。这说明依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发展模式具有路径依赖的惯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可谓时不我待、任重道远。

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实现质的提升,从依靠规模扩张转变为依靠效率提升。具体到微观的企业主体,就不能简单追求投资规模的盲目扩张,而要追求投资收益率的优化提升;不仅仅依靠人口红利、资源优势等初级生产要素,而是要打造盈利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简单说,我们的企业应该从“”转向“”,从“企业1.0”时代走向“企业2.0”时代。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投资收益率和要素使用率的提升,不需要太大的投资规模和要素投入,就能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合理增长。这是中国经济引领新常态最可能实现的理想状况。

企业主体的活力不会从天而降,关键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和社会创新活力。那些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的国家,最终都进入了一个“企业家经济”的阶段,企业家精神成为企业成长的基因和效率提升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这就需要在“”“”“”上下功夫,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同时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不断培养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家积极性和创造力。

把创新活力转变为发展新动能,科技研发是重要桥梁。目前,中国的研发经费支出5年增加五成,跃居世界第二,日益培育着新动能、新业态。但也要看到,研发不仅要看总量支出,更要看研发主体的质量和效率;不仅要有国家级的大工程,也需要鼓励更多企业成为多元研发主体。通过科技研发创造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并由此产生新的产业、新的市场,企业的活力将推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认识的高度决定了行动的高度。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涉及企业自身认知的转变,需要摆脱对规模的依赖,思考如何提高质量和效益。当企业通过不断创新提升投资收益率和要素使用率,就能以市场活力支撑起中国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刘俏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