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漳河畔的红色村落——走进涉县赤岸村
位于涉县赤岸村的129师司令部旧址。通讯员王月红记者张晶摄
在涉县县城西北约4公里处,清漳河的西岸,坐落着一个静谧的小村庄。村西高处有一道红土岭,红者,赤也,这里也因此得名赤岸。在赤岸村的中心广场上,绿柳掩映下是一组名为“刘邓和战友们”的雕像,将革命先辈们的形象和丰功伟绩都留在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赤岸村始建年代已无可考,始有张姓人家在此居住。据考证,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以前就有了赤岸村。村中现仍存有明万历四十年修建的栈道。最早的赤岸村紧靠清漳河,遇洪水常被冲毁,后迁至村西高岸上,便成了现在的模样。
赤岸村的房屋多为毛石砌筑、砖木结构,院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布局严谨。许多门楼以雕刻、彩绘为主,其中彩绘主要集中在屋檐、梁、柱、门等处,彩绘颜色丰富艳丽,描绘了自然景观和历史故事,彰显了彩绘匠人深厚的绘画功底,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石雕主要集中在门楼、柱基、门墩、石楹联等处。竖丁石上刻有狮兽,底座刻有宗教莲花图案,门框描绘山水人物画等,影壁上绘有传统福禄寿等吉祥图案,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赤岸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四合院。院中多是两层阁楼,冬暖夏凉。北面是正房,东西两侧有厢房,南面是大门和南房。正房中间为客厅,左右两间为长辈居住的卧室,东西厢房由子女居住,南房多为储藏室。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十分对称。现保存完好的院落有张家大院、孙家祠堂、贾家大院、王家大院、刘家大院,除孙家祠堂为明末建筑外,其他均为清代的砖石木建筑。
抗战时期,129师司令部就设在张家大院。刘伯承、邓小平等在此院办公近6年。在这期间,刘邓和战友们在赤岸村研究战争形势,粉碎日军对根据地残酷扫荡,指挥上党战役等大小战斗3100多场,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部队也从最初的9100人,成长壮大为30万正规军和40万民兵,成为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司令部旧址还完好地保存着刘伯承、邓小平等旧居及办公室,1996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司令部旧址的院子里,有两株花树,一株是丁香,一株是紫荆。它们是刘伯承、邓小平等在1941年亲手种下的。如今,这两棵树都已有70多年的树龄了,每年春天枝繁叶茂,花香怡人。
沿着司令部旧址向下,有一条保存完好的石径小路,名叫五家坡,因为长年累月游人的踩踏,那些石头都已被磨出了亮光,老院、石径、革命历史及充满诗意的画面吸引了很多摄影爱好者的目光。
129师司令部旧址向西北百米处是将军岭,原来叫庙坡山,本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山,1986年以后,刘伯承、黄镇、徐向前、李达、王新亭、袁子钦、赵子岳等七位将帅的灵骨陆续安放在山上,庙坡山才改叫将军岭。1990年,邓小平亲笔为将军岭题写了岭名。
在将军岭,许多数字都与129有关,从岭下登上129级石砌台阶,是刘伯承纪念亭。出纪念亭,往上登129级台阶就到了徐向前纪念亭。从徐向前纪念亭再往上登129级台阶就到达了将军岭的顶峰,“将军岭”石碑的高度是12.9米。
沿石阶上坡,就是抗日战争时期129师官兵与当地群众共同修建的长达27公里的漳南大渠。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水流南山头,吃饭不用愁,没有八路军,渠水怎么流”的民歌。从“漳南大渠”石碑处向右,经过一条松柏林立的山间小路,不远处就是八路军129师的陈列馆,里面详细介绍了八路军129师从来到涉县赤岸村,到挥师大别山的过程。
如今的赤岸村,已经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缅怀革命先辈,凭吊将军故居,抒发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