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好两个角色 推动协同发展

23.10.2014  18:45

      7月31日,河北与北京一连签署了《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等7项协议。
      8月6日,天津与北京签订了《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框架协议》。
      8月24日,河北与天津签署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等5项协议。
      近一段时间以来,京津冀三地之间互动频繁,分别完成多个合作框架协议及备忘录,协同发展进一步迈向实质阶段。
      今年2月,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开启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也给河北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战略机遇。我省主动作为,乘势而上,全力推动重点工作落实,积极主动融入协同发展大局,努力使河北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全局理念——
      演好“两个角色”,打造“四个支撑区”,在搞好服务中孕育绿色崛起的力量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河北是最大的受益者。
      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战略机遇,河北如何顺势而为、主动对接?3月27日,全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会议召开,细化和落实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各项部署。
      “要牢固树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全局理念。”省委书记周本顺强调,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这台大戏中,河北主要是演好两个角色:一是服务的角色;二是崛起的角色。同时明确河北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战略定位:主要打造优化城市布局、现代产业体系、综合交通网络、生态涵养保护的“四个支撑区”。
      两个角色、四个支撑区,集中体现了河北服务全局的责任与担当、借势发展的决心和勇气。
      把握大势、服务京津,抢抓机遇、时不我待。燕郊之变,可见一斑。
      因大量“北漂族”涌入,燕郊落下了“睡城”这个有些尴尬的名字。如今的燕郊,正在被协同发展从“睡城”中唤醒。在服务京津中谋求自身发展,燕郊的“小规划”遇到了“大气候”。最近一段时间,京东文化科技园、燕郊空港物流园、百世金谷国际产业基地等高端科技园区的出现,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引进,让这里加快形成新的产业优势。
      服务就是需求,服务就是产业。
      张家口市在加大植树造林、打造生态涵养区的同时,着力建设环首都现代农业示范带,为首都提供更多高端、优质、安全农产品,加快环首都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石家庄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视野中审视自身,投资800亿元建设石家庄国际贸易城,决心重拾北方重要商埠的辉煌。以钢铁而闻名的迁安市转而利用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依托山水相融的城市特色,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京津后花园……全省各地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服务好京津的同时,也孕育自身崛起的力量。
      从思想上主动融入,在互动中积极融合。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综合整治,实施地下水超采、河流生态水网建设、湖泊湿地保护、造林绿化、山体修复、清洁能源替代等六大治理工程,为保护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努力担当。与此同时,我省利用京津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强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重点打造6类40个平台,聚集高端要素,奋力构筑发展新优势。
      抱团发展——
      打破“一亩三分地”,在协同发展中搞好功能疏解,在融合互动中承接产业转移
      9月22日9时50分,石家庄海关报关大厅。
      河北钢铁集团报关员董惠玲提交了我省首票跨区域报关单——河北钢铁集团从天津新港进口价值598万美元的铁矿块和铁矿粉,整个通关过程只用了9分钟。“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后,我们再不用天津、河北两头跑了,只在石家庄海关就能办完通关手续。”董惠玲高兴地说。
      从那天开始,京津冀海关率先打破“一亩三分地”,三关如同一关,大大提速了京津冀三地推进市场一体化的进程。河北22900余家企业办理跨区域通关业务可减少5个环节,通关成本降低近三成,节省物流成本30%。
      推动协同发展的每一次改革,都能为河北带来一个崭新机遇。
      放眼京津冀,各地都在积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在更广阔视野中考量问题。在协同发展中搞好功能疏解,在融合互动中承接产业转移,三地间的合作不断结出硕果。
      5月11日,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数谷大厦,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正式挂牌,首批5家高科技企业和北京服务外包企业协会落地。这是我省对接京津的首个综合性高科技园区,也是中关村海淀园在京外落地的首个外省“分店”。
      8月21日,京冀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张北县与北京中关村合作共建云计算产业园,张北云联数据中心、“京北云谷”云计算与智慧产业基地等项目率先进驻,吸引投资超百亿元。
      超越京冀两地行政区划的分割,河北怀来县和北京延庆县把分属两县的27个乡镇圈定在同一规划下,共建“延怀河谷 葡萄酒乡”,将形成具有资源共享、产业融合、一体化发展特征的区域经济体。
      港口设施不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8月8日,津冀两地以市场为纽带,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与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未来,两地将联手投资开发天津及河北区域内的港口项目,促进津冀港口的合理分工,实现港口间的错位发展。
      这些协同发展案例再次证明,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就能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就能理顺三地发展链条,形成联动机制,更能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如此一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就能更快显现出来。
      重点突破——
      在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着力落实好项目、大项目
      一个农业县竟然引来两个来自北京的高科技项目,搞起了机器人!
      10月10日,全省重点项目建设观摩团一行来到枣强县观摩,这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起了观摩者的浓厚兴趣,也成了全省项目建设的一个榜样。该县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机遇,引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多个产业项目,河北亚森智能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设备项目从今年2月份开工以来,已完成投资3.5亿元。而另一家泰华伟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神州通讯合作的服务机器人产业化项目总投资27.8亿元,将建设包括通用机场跑道、水下机器人测试水域等。
      一无区位优势、二无交通便利、三无人才基础,枣强县硬是把这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留在了这方土地上。枣强县的突破之举也说明一个道理: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旗一亮,国内外客商都看好河北。但机遇在前,再宏伟的规划蓝图、再优惠的政策措施,也必须落实到项目上,唯有如此,才是得到实惠的真机遇。
      9月4日在北京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提出,要加快实施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这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进入落实阶段,“多赢”的协同发展将为三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而实现率先突破,离不开大项目、好项目的支撑、带动,为此,河北已行动起来——
      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努力打通京津冀之间“断头路”、“瓶颈路”。京冀双方正在加快京昆高速、国道G111建设进度,力争今年建成通车。京津冀共同加快京台高速建设进度,其中河北段、天津段确保今年建成通车。加快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改扩建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年底建成通车。
      发挥重点治理工程带动作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今年以来,我省投资191亿余元启动绿色河北攻坚工程,重点抓好国家工程造林、廊道绿化、城市绿化、村庄绿化,预计全年完成造林任务4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启动四大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截至7月底,440个节能减排工程项目达到竣工或验收标准。
      各地加快京津产业项目对接,推动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在沧州,总投资101亿元的中石油华北石化油品质量升级项目全面开工,总投资120亿元的北京现代第四工厂项目进入选址、政策会商阶段,力争年底开工。在石家庄,截至8月底,该市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项目117个,总投资达到1405.8亿元。在秦皇岛,主动与京津科研院所合作,建成中科院(秦皇岛)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已经吸引中科院遥感所等9家科研院所的14个项目入驻。今年以来,我省从京津引进资金1204亿元,引进项目850个。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