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滨水生态公园有了“吸水海绵”
按照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滹沱河滨水公园设置了植草沟,并在低洼区域设置渗水塘等。本报记者 张晓峰 摄
我市海绵城市在园林建设中初见成效
本报讯 (首席记者 靳晓磊) 75条植草沟,13个渗水塘,还有3万平方米的喷播实验区……“这些对滹沱河滨水生态公园来说,就如同是吸水的海绵。”11月24日,市园林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园海绵城市建设已初见成效。
滹沱河滨水生态公园是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程。公园位于滹沱河南岸,占地1300亩,园内山体由大量建筑垃圾堆砌而成,主山体高70余米。而海绵城市技术在该公园山体绿化中应用,在我市尚属首次。
24日,记者来到滨水生态公园时看到,由于天气寒冷,园内多数植物已经枯黄。山体上,铺设着几条由山顶呈河道状而下的植草沟,绿意浓浓;在山脚处,可以看到占地数十平方米的渗水塘,底部铺满巨大的鹅卵石。
市园林局滹沱河生态区管理处工程科科长郑磊告诉记者,滨水公园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了雨水对山体的冲刷影响,并合理规划了雨水系统以保证行洪安全及景观、生态需求。
其中,在山体设置植草沟,山脚低洼区域设施渗水塘、渗井;广场道路均采用了透水材料等技术措施。该公园也是目前我市园林工程中,应用海绵城市技术最多、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一项工程。
记者看到,公园山体上的每条植草沟宽约3米,深约0.5米,底部栽植有绿油油的黑麦草;结合山体坡度及地形走向,沿山体坡面由上而下;个别地段有宽窄变化,在平缓段采用卵石铺底,并结合滨水植被形成旱溪。
据郑磊介绍,公园内共设置植草沟75条,其中横向51条,纵向24条。他说,生态植草沟是一种景观性地表沟渠排水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降雨径流面源污染的控制,同时对暴雨径流具有显著的延时调蓄功能。
在山体北侧的山脚处,记者看到有几处铺着大鹅卵石的浅洼。每处浅洼面积约六七十平方米,深1米左右,在临近道路一侧设置有出口。郑磊告诉记者,这是渗水塘,共建有13处,主要用来汇水、储水和对植草沟内水流的缓冲。
除了植草沟和渗水塘,滨水公园在建设中,结合海绵城市对道路的要求,园内除6米宽的水泥主路和铺装路外,其他均采用透水材料;园内广场也采用料石铺装,基础用透水材料,料石间隙栽植黑麦草。
同时,地被采用野花组合植生带及遮阳网覆盖方式护坡,并建设了3万平方米的新型技术喷播实验区。这种技术是将木纤维和植物种子喷播在一起,适宜在坡度较大的陡坡上应用,成活后可以有效地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
市园林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园的海绵城市建设成果在今年6-7月份的雨季得到了验证。暴雨中,植草沟的汇水及排水量达总降水的1/2-2/3,渗水塘中积水基本达到渗透目的。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