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港口集团职工张海波喜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河北港口集团职工张海波喜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4月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河北港口集团职工张海波喜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受到大会表彰。
张海波,男,47岁,中共党员,河北港口集团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杂货分公司散粮站维修电工,高级电气工人技师。
2014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动听的声音中,一个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新时代创新人才的事迹传遍神州大地,使人们迅速认识了张海波这个人。张海波参加工作27年来,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大胆对进口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完成了技术改造、合理化建议110多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节约资金达3400多万元,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2009年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第七批“省管优秀专家”、2013全国感动交通年度人物、河北省国资委“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燕赵技能大奖”、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全国委员会“金锚奖”、河北省能工巧匠、技术能手;2013年5月,以张海波名字命名的秦皇岛市第一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张海波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人要有一种志气,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岗位能够成就事业。1987年,职业高中毕业的张海波走进秦皇岛港,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青年电工。当他第一次登上门机俯视港口时,宏伟壮观的场面令他心潮澎湃,高度机械化、电气化的港口装卸设备更让他感到自己的渺小,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征服这些庞然大物。正是从那一刻起,“做一名一流的港口技术工人”就成了张海波最朴素的志向和追求。
为了让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尽快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张海波想还是从搞懂设备入手,于是好学的他从技术组找来两台德国AEG门机的图纸,晚上仔细认真地阅读,白天则在门机上不知疲倦地一遍遍比对、印记位置,在时间与毅力的较量中,他做到了将门机图纸上的符号运用自如。人们常说已知的范围越大,未知的领域也越多,就在他业务逐渐熟练之时,越来越发觉自己的知识太少,明显不够用了,英语、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都使他成了不折不扣的“门外汉”。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他开始了如饥似渴地学习,像婴儿吸吮乳汁般贪婪地充实自己。
从那以后,张海波几乎把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都投入到了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上,先后学习了PLC控制系统、计算机原理、软件工程、自动控制等50多门课程,通过自学取得了燕山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专科学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历,并获得了学士学位。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无线电维修技术。这些都为他后来的成长成才插上了翅膀,奠定了从众多青工中脱颖而出的基石。
为了给所学知识派上用场,他无数次到现场观察了解设备情况,把散粮装卸系统的84个大型设备和400多个各类控制闸阀、传感信号全部熟记于心,张海波用他的执著换回了充足的知识储备,技术能力的不断积累的他开始尝试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散粮装车系统是散粮运输的重要设备,它的控制系统设计要求火车车皮的停车位置要绝对精确,以确保车皮能与装车电子秤下的粮食溜筒准确对接。但这套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多年前就已经瘫痪不能使用。张海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到这套控制系统瘫痪的原因是日方在设计使用年限和电脑编程上出现了错误。他心里开始琢磨:难道就只能再建议站里请日方来解决?可合同已经终止,请日方来的高昂费用怎么办?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征得站领导同意后,张海波决定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争取改变这种先进设备瘫痪后靠人工目测、手动控制拉车器小车对车作业的尴尬局面。
此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张海波夜以继日地研究,经历了上百次的查找、核对、失败、完善,他调动多年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将维修改造这套设备的记忆碎片一点点地串联在一起。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不知修改、调整、升级了多少次集成控制电路和电脑控制程序,终于,张海波在一个清晨实验成功了,重新编制出一套符合秦皇岛港生产实际并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LC程序。沉睡了多年的散粮装车自动化控制系统终于又苏醒了,伴随着恢复生机的设备轰鸣声,每年可为公司创造直接经济效益70多万元。
知识的不断更新、业务技能的大幅提升、管理意识的逐渐清晰,使得他厚积薄发,开始动起了带领QC小组技术人员给“洋设备动手术”的脑筋。
电子秤是散粮系统的核心设备,为生产提供重要的数据,如果电子秤出了故障,那么整个系统就会陷入瘫痪状态,散粮装卸系统将无法作业。已经运行了十几年的电子秤,许多功能元件都到了接近老化报废的边缘,导致故障频频发生,他决定与QC小组人员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产生的难题开展攻关。可原有的美国电子秤数据资料不全,攻关所需的第一手材料匮乏,操作起来谈何容易。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凭着对技术设备维修技能孜孜以求和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搏精神,他和攻关小组的同事们潜心分析研究电子秤的工作程序,不仅翻制了料位开关的电器原理图,而且弄通了其工作原理的每一个细微步骤。经过对实物的反复比对,破天荒的他们在短时间内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一下子就找到了可能导致电子称故障的十二条原因,而每条原因又可细分出许多枝杈,就这样他与大家一道逐个疏通每一条枝杈,打通了一条条脉络,成功地给这些“洋设备”做了一次大手术。在此基础上,攻关小组完成了自制料位检测杆、修复了有故障的料位开关、调整了ASC模块,使电子秤的故障率由原来的34.33次/月降到3.3次/月,这换算成装卸效率,那就是给这台故障频发设备的装卸效率整整提高了十倍啊!难怪在国家级QC成果奖的评审发布会上,与会专家无不对这些年轻的、敢于向“洋设备”动刀的“土专家”们投来钦许的目光。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人要有一种精神,只有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才能成为当代合格的产业工人。在这个倡导创新的时代,企业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胜出,以创新为第一要务。为了自己所在的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勇于开拓思维,创新驱动,倾尽所有智慧是张海波的人生追求和职业理想。
杂货公司为了增加泊位功能,决定在化肥库作业系统与散粮筒仓作业系统之间增加一条SA3皮带机,使化肥库设备与散粮筒仓设备连接起来,这样11号泊位的散粮可直接进入筒仓,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散粮泊位,大大方便了装卸生产。公司领导经过慎重考虑把电气改造的任务交给了技术出众的张海波来完成,他接到任务后立即同技术人员跑现场、决定设备型号、研究程序改造方案。鉴于散粮系统是由以美国AB公司的CONTROL LOGIX系列L55 PLC为主控单元, 37个远程信号采集站组成的PLC集中管理、各远程站分散控制的大型自动控制系统,如果新加一条流程涉及到SQL2000数据库服务器程序、iFix图形工作站程序和主控PLC程序改造,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且图形工作站软件只有运行功能,没有开发功能,要想有开发功能就要花10多万购买新软件,经过反复研究,他决定将主控PLC选流程的一条卸船流程改造成新流程,对远程站I/O系统重新组态,再经过对服务器故障报警部分的编程、除尘器数据源修改等多处改造后最终取得了成功,为公司直接节省经费600万元。这项技术改造荣获2011年度股份公司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二等奖。
包装队转接塔内的散粮分料溜筒负责分配由11号泊位接卸的粮食,是一个一进二出溜筒,对电能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他决定将两个粮食出口闸阀由手动改为电动,提取出包装队的流量信号传送到散粮筒仓PLC系统,编辑一套PLC程序,利用REVIEW软件设计一个人机界面,同时设置手动/自动开关,SA31、SA32闸阀控制按钮,操作员只需将手动/自动开关打到自动,在输入设定的流量,程序就自动完成流量调节功能,使筒仓侧的流量始终保持在理想状态。此项改造不仅荣获2014年股份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且申报了国家专利。
散粮站卸船机运行已20年,由于设备老化,各种模块频繁损坏,但此系列产品早已停产,备件购买周期长、价格高,一块CPU模块就要8万元,进行升级改造迫在眉睫。张海波通读了1000多条PLC程序,查阅了10余本资料,先后编辑了9000余条次I/O相关程序。为了确保改造的万无一失,他决定先不拆除原有接线,而是将原CPU驻留机架定义成两个远程I/O站的形式进行程序调试,一旦发现失败,5分钟内就可恢复原车功能,程序调通后再修改成最终程序和硬件接线改造,从而确保改造100%成功,他的这项维修技术首创了大型设备控制系统升级改造无需停产的先例,荣获2012年股份公司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三等奖。
散粮站新筒仓底部有刮板机5条和斗提机1条用于粮食出仓。但由于筒仓底部地势较低,最深处几近地下10米,投入使用近11年后底部和墙壁存在不同程度的毛细渗水现象,三个一立方的积水深井在湿度大的季节一昼夜就能渗满四溢。原设计的排水及通风系统的工作能力及工作地点没有考虑到现在环境的恶劣,仅仅满足正常地坑的渗水及通风情况,所以地坑内部存在很严重的积水问题,严重处液面几乎触碰到电缆槽。由于积水严重,导致很大一部分设备的地角浸泡在水中,大大影响了结构强度,2014年初,出现电机底座因为锈蚀开焊,导致电机底座与地角分离,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地坑内湿度经常饱和,设备钢结构和电气元器件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筒仓内装卸粮食,地坑内若有粮食撒漏堆积,很容易产生沼气,对下仓底作业维修人员的安全也存在威胁。亟需重新设计通风和排水系统,改善仓底工作环境。如果重新给新仓地坑进行建筑防水,预算将远远超过400万。
张海波细心观察后应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计算了空气的风速和循环方式,新设计了6个内循环风机,加速仓底内的空气流动来降低空气湿度。同时,清理连接改造了3条蓄水沟,开凿近30条小型排水沟,改造了4个泥浆泵的抽排水线路,解决了地面积水四溢问题,大大保障了设备的安全和寿命。
一项项技术革新与改造的成功,增添了海波带领大家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仓顶MODBUS总线控制系统改造、散粮控制系统远程站改造、散粮应急照明系统改造、冷干机安装改造等110多项;他总结的远程柜复杂线路快速排除法使工作效率提高近20倍。多年来,他带领的技术改造和修旧利废所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就达3400多万元,同时为公司赢得了可观的市场效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人要有一种境界,懂得感恩惜福,明晰真心回报。2013年,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以张海波名字命名的秦皇岛市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张海波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影响力,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在技术创新方面扎实开展工作,从最熟悉的杂货装卸设备入手,针对运行二十多年来的日本三菱散粮卸船机皮带机系统故障点多,钢结构变形,设备老化,致使皮带机的托辊损坏频繁,严重影响设备完好率的问题,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他经过现场分析,努力求证,把原有的控制方式和数据传感方式都进行了重新设计,改造前他还慎重地进行了设备的选型与可行性分析,总体上采用软启动器加霍尔双轴角度传感器的改造方式。在一个月的改造过程中他同技术人员、电工技术骨干每天坚持在现场,晚上直到天黑无法作业才收工,在解决了角度传感数据转换、控制信号电平匹配、角度显示表选型、动力控制改造等难题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安全保护装置,完成了程序编辑等难题后,项目取得圆满成功。大师工作室启动以来,先后完成了“散粮内部交换机维修改造”、“XC2号卸船机大臂维修改造”“己码头工具收发库照明系统改造”“11号后沿箱变开关改造”等创新技改18项,累计节约资金1690万元,为企业生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工作室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技艺技能传承和青年技术人才培育,通过产学研、传帮带有机结合,促进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效运行,2014年,共开展液压、PLC数控铣床操作等专项技术培训5次,培训百余人,并成功承办了杂货公司电工技术比武实操比赛,充分发挥了大师工作室的示范带动作用。此外,大师工作室与高校学习互访、外省市经验交流等活动,扩大了港口影响力,营造出技术工人学知识、重技术,搞科研的浓厚氛围。
干出了成绩的张海波,逐渐声名远播。很多地方和单位不止一次向他伸出橄榄枝,用高薪、豪宅、大城市户口等诱惑力十足的待遇轮番“轰炸”。但面对这些,张海波不为所动,他深深地知道任何一个人的成长、成功都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塑造,他对这片孕育自己成长的蓝色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他更牵挂着那些倾注了自己大量心血的一台台设备,他的根在这里,他的心在这里,这是任何物质的东西所夺不走的。张海波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仅工作中积极努力、不计报酬,而且平常乐于助人、关心同事,职工中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都爱伸把手、帮一把。他还利用自己的特长,业余时间为工友们义务修理电器5000多件次。
张海波不仅淡泊名利,而且甘于奉献。他深谙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竞卉才是春的道理,充分利用“导师带徒”、开办技术业务培训班有利时机,将自己多年累积的修理知识和经验,按照类别汇编成常规检查、保养和解决突发性故障三大类设备保养维修手册传授给大家。他用自己特有的影响力感召着身边的职工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并在这种感召与交流中同大家结成了亲密的战友。以“学习是生存的前提,发展的基础,创新的本钱”,作为人生信条的他,不断挑战自我,保证知识的连续性,只为了更好的服务港口,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