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电商见闻:双十一临近电商忙 抱团取暖迎发展
资料图片 张云 摄
中新社邢台11月10日电 题:清河电商见闻:双十一临近电商忙 抱团取暖迎发展
作者 陈林 张鹏翔 曹语童
始于2006年的河北清河农民电商,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清河模式”,被列为中国电商三大模式之一。双十一在即,中新社记者走进清河,探访电商发展模式。
走访淘宝村:双十一临近农村电商忙
从院子顺着此起彼伏的“叮咚”声,我们走进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8台电脑正不断从全国各地传来购物聊天的提示音。一上午,苏其超和团队已在网上销售羊绒衫近300件。
这一数量在他看来并不多,双十一时能卖几千件,占全年销售量的2成左右。这个当年完成义务教育后就没再继续教育深造的小伙子,如今开网店已有5年,年销售羊绒衫超过万件。
为备战双十一,27岁的苏其超最近一直忙碌。他指着屋内摆放的大床说,现在忙于降价促销,累了就直接在床上眯会儿,双十一还会通宵。一旁的父亲有些心疼地说,这段时间孩子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
苏其超家里做了20多年的羊绒原料加工,2011年他做淘宝店后开始转为成衣加工。从收原料到纺纱成衣,一年销售额可达千万元人民币。“这样质量就有了保证。”
为应对网店同质化竞争,从开始他就注册了品牌,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虽然投入大,但销量却一直涨。”
苏其超所在的清河县连庄镇西张古村,以从事羊绒制品网络经营为主,是中国众多“淘宝村”中的一个。据《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6)》显示,中国淘宝村数量已达1311个,成为中国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新引擎。河北淘宝村数量位于全国前列,其中清河县有16个。
走在村里,淘宝供货、包装、快递物流等广告随处可见。双十一临近,到处一片忙碌景象。从事羊绒服饰批发、淘宝供货的狄彬说,随着当地电商多起来,每天有70-80人来找他拿货,几乎没休息时间。
西张古村村支书李兰福告诉记者,村里以农业种植、零散羊绒加工为主要经济收入,电商兴起后许多农户试水,曾紧握锄头的大茧手纷纷拿起小鼠标将产品卖到全国。
农村电商抱团取暖 迎发展“春天”
记者采访发现,在依旧火爆的生意与愈演愈烈的同质化竞争背后,呈现井喷的农村电商遇到了成长烦恼。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的日益规范,网上生意越来越难做已成草根电商的共识,当地第一批电商也有转型其它。
从2006年起涉足电子商务的“80后”许洪超,笑言自己是清河电商中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当时全县只有七八个人在做电商。2008年他注册淘宝账号经营羊绒制品,并在5个月后等来了第一单生意。
“5个月赚120元钱,还有人笑话我。”许洪超回忆说,起步很难熬,但后来赚钱很快,2010年-2012年业绩最好时,一天在家守着电脑能赚5到6万元。
他说,那几年也是电商卖家的黄金期,后来开网店越来越多,产品同质化、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会让“夫妻店”式的草根电商生意越做越难。
2014年下半年,他组织同行、配套的第三方服务,试探走联营。3次找了20户电商商量合作抱团,大家认可思路却不敢轻易尝试。2015年,他们6家电商一起成立了电子商务合作社,大家分工协作,资源整合,共同打造一个品牌,直接成本可节约20%。面对一个又一个大单子,他说这是以前单独不敢接的。
相对去年备战“双十一”,今年许洪超依旧忙碌,却不只为电商。他打造了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整合当地商超资源,将特色农副产品搬到网上销售,“原来只做线上,现在是线上线下相结合”。
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清河羊绒产业,目前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河北省重要的特色集群产业。到2015年,当地网店数量已超2.3万家,年销售额30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达6万人。
在清河羊绒制品市场管委会电子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宗延森看来,当地电商之所以这么多,一是有良好的羊绒产业基础,电商门槛相对较低;二是羊绒衫等服装适合网络销售。现在随着电商越来越多,竞争也会愈发激烈,商户也需创新发展。
2014年,清河县还被列入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成为阿里集团抢滩河北农村市场的第一站。目前,“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正在这里成为现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