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实行人才税收优惠 短缺人才享受15%的个得税减免
昨天,有一张图,在老齐的朋友圈刷屏了,图中是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他在深圳技术峰会上的讲话,引发了大家的疯转。主要是两点:
一是宣布来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短缺的高科技人才也将享受15%的个人所得税减免优惠。差额深圳市政府补齐,100万年薪现在应缴个税是45万,减免后就可以少交30万,只交15万就行了。
二是我们每年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是120亿,现在拿出1/3用于基础研究。今年我们投入在基础研究方面会超过40个亿。
这是深圳首次公开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执行力度,确实亮瞎外界的双眼,就在前两天任正非还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喊话,说中国很多人才现在都回来了,不过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比国外高很多,如果缴税差这么多的话,那么雷锋精神是不可持续的。据了解,现在对于国外高端技术人才,因为他们收入很高,所以我们也没客气,基本上给与了顶格的45%边际税率,不做任何减免,这一下就让很多人是望而却步,赚的钱一半要交税,这就让大家心里有点抵触。毕竟科技这个事跟文体明星是不一样的,那边纯粹是娱乐问题,高收入高税收也就罢了,是一种调节收入的重要方式,但是科技创新,这是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事,高个税会影响科技的发展进程。
从国际来看,日本的边际税率是40%,美国最高档是35%,英国是20%,而俄罗斯更是实行13%的单一税率,这么比较的话,我们的最高边际税率确实是过高了。老齐的朋友圈里基本都是投资人,企业家和媒体人这三类角色,从大家的反应来看,对深圳的这个做法表示相当的认同。
其实早在3月16日,财政部、税务总局两部门发布相关税收优惠的通知,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按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给予补贴,并对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引导推动大湾区广聚英才。
也就是说,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紧缺人才,可以与香港一样享受15%的税收优惠政策。然而,这一优惠政策是有条件的。比如境内居住满183天,这个对于流动性比较强的科技企业来说,是个巨大的障碍,这也就是说,在半年的时间内,他不能离境,不能国际出差。否则期限要重新计算。所以限制也是不小。而深圳这次的政策基本就是在这个的优惠税率基础上,给予了补充,并且把这个范围扩大化了。
换句话说,深圳作为一个地方,他也没有能力改变全国的税收制度,那么能够符合要求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固然好,如果因为条件掣肘享受不到优惠,但又确实是深圳认为的高技术人才的,那么深圳政府给予补贴。也就是说,该交的税还是要交,只是深圳替你交了一个大头。
有人说真正年薪百万人,不在乎那几十万的税,看到这我也是笑了。我们可以等比例换算,假如你每月1万,你在乎不在乎3000块钱呢?假如你一年只赚5万,多给你1万5,你什么反应?所以粤港澳这个个税的优惠力度还是相当可以的,具备非常大的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当地已经意识到,科技人才对于创新的重要意义,这点更是难得。深圳副市长也坦言,截至2018年底,深圳全职院士总量41名,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12611人,较北京、上海等城市存在较大差距。比如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特别是跟研发产生链相关的复合型人才缺乏,能同时提供产业应用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团队不足。所以要打造竞争力的科技中心,就必须从吸引人才入手,如果说其他城市抢本科生研究生就够了,那么深圳的眼光显然不止于此,他要抢的是国际化科研人才。
前海这个地方,2013年就已经实行了对境外高端人才的税收补贴政策,据统计,境外人才个税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前海共认定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453人次,发放个税补贴合计超过1.73亿元,逐年稳步增长。主要集中在金融业、科技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等前海重点发展产业。其中,港籍人才278名,约占50%。所以从目前来看,是不是高端技术人才,主要还是看申报和认定。目前还没有具体标准。
综合来看,深圳此举无疑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话永远都不过时,每个城市也有每个城市的功能定位,既然深圳要定位为金融城市和高科技城市,那么对于这些人才的国际化引进,必然要下大力度。个税补贴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这样可以打消一些人才的后顾之忧。人才汇聚了,产业也就兴旺了。所以其他的地方,其实也可以学学深圳,对于科技创新,以及一些新兴产业上,不妨大方一点。有利益,才有长远发展。我们不要害怕科学家富起来,而且还应该树立几个科学家致富的典型,这样科技创新才有希望。现在全是明星富,鲜肉富,拆迁富,科学家折腾半天连房都买不起,这个价值观导向就太诛心了。所以我们也急需一场价值观的纠偏,税收除了调节收入之外,还要调节社会价值观,让做学问的,做科研的,对社会进步有贡献的人真正的富起来,这样大家才会知道,什么才是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