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五城建设”的目标定位

22.01.2015  19:30
  • 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 2015年01月22日
  • 【字体:
  •   步入新的一年,各项工作陆续展开。我们要深刻领会“五城建设”,以及打造沧州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升级版”的目标定位,充分认识“五城建设”对于沧州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紧紧围绕“五城建设”提升发展理念、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努力在新常态下开创沧州工作新局面。

      一

      “五城建设”,是沧州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认真分析研判、主动适应新常态,成为一地发展掌握主动、占据优势的关键。在新常态下,一方面我市经济社会长期快速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对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提质增效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为沧州提升传统产业、推进结构调整、挖掘新增长点、发挥市场倒逼作用提供了新机遇。审视周边发展,科学应对新常态已经成为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谁能在认识新常态上快人一步、在适应新常态上先人一招、在引领新常态上高人一筹,谁就能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手、赢得先机。在这种背景下,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沧州发展现状,想在前头、走在前头、闯在前头,提出了“五城建设”的新目标。

      二

      可以说,“五城建设”是沧州面对新的重要历史机遇的一次重要把握,是沧州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实现沧州由大到强的必然选择。

      新常态本身就是一种机遇。新常态是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传统领域的增长到新兴领域的增长,从旧方式增长到新方式增长。新常态不是不要增长,也不是缓慢增长,而是一种新增长。既然是新增长,就有数不尽的新机遇,数不尽的增长点。“五城建设”,就是敏锐地捕捉这种增长的机遇,把机遇变为沧州发展现实。另外,沧州在加快发展上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京津冀协同发展更是沧州最大的红利。这种条件下,沧州提出“五城建设”,实际上也是吹响沧州新一轮发展号角。

      新一轮的发展是沧州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创新之城、产业之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好人之城构成新一轮沧州发展的全新概貌。其中既有经济发展,又有社会发展;既有做大经济块头,又有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既有硬实力的增强,又有软实力的提升。这样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升级版”。它展现的是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以及真正的“以人为本”。

      “升级版”本源自I T行业,指其技术的更新换代往往以软硬件“升级版”产品的问世为标志,对前一版本进一步开发、完善功能,实现功能更强大、性能更卓越、用户需求响应更充分、用户体验更友好。沧州发展的“升级版”就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打造“五个之城”,以“五城建设”,提升沧州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提升沧州经济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竞争力、影响力。

      三

      创新之城是对沧州发展的一次崭新定位,意义尤其深远。

      创新迎接未来,这是时代的潮流,是天下发展大势。新一轮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席卷全球,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企业,创新就充满活力,抱残守缺就是死路一条。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零边际成本社会》,都告诉我们创新发展是多么的重要。他在其新作《零边际成本社会》中描绘道:“物联网将把这个集成世界网络中的所有人和物都连接起来。物联网平台的传感器和软件将人、设备、自然资源、生产线、物流网络、消费习惯以及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连接起来,不断为各个节点(商业、家庭、交通工具)提供实时的大数据。反过来,这些大数据也将接受先进的分析,转化为预测性算法并编入自动化系统,进而提高效率,从而大幅提高生产力,并将整个经济体内生产、分销产品及服务的边际成本降至趋近于零。”这也许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而且这样的时代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可能很快就要席卷而来。迎接这样的未来,如果我们不高瞻远瞩,始终把创新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第一要素,沧州的发展会处处被动,受制于时代,落后于时代。

      新常态下,需求、供给、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发生趋势性变化。仅靠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增长,空间越来越小。而且相比资源、劳动力等要素驱动的“加法效应”,创新驱动发挥的是“乘法效应”。创新之城,实际上就是寻求新常态下沧州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是创新之城的鲜明特点;科技创新、人才创新、金融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将是创新之城重要抓手。如何配置资源,发展什么产业,上哪些项目,都要由市场和创新这两只手去判断和选择。

      像飞机、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半导体、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等,沧州照样可以去搞。如果我们现在不搞,就丧失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就会落后。过些年再搞,也许就更落后。

      像海外组团发展,到海外兼并企业和建立产业园区,我们也要敢于闯一闯。既能学到人家最先进的技术,引进战略新兴产业,也能把国内富余的产业转移出去,在国外生产销售,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四

      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发展定位,既要远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把握未来,又要立足现实。

      “五城建设”中的产业之城,就是这种交融汇合。我们要创新发展,要大搞高科技产业、现代新兴产业,要培育新的增长点,但不能“泼洗澡水连孩子一起倒掉”。传统的产业,特别有需求、有市场、驾轻就熟的产业,即使一时档次不高,利润微薄,我们也不轻言放弃。相反,有的还需要做大做强占领市场份额,赢得市场话语权。不管创新如何发展,时代如何进步,一些基础性的产品永远不会从市场消失;这些基础性或所谓低端产品,其市场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中国有13亿人口的大市场,所谓生产过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沧州有730万人口,保障就业也是必须要重点考虑的。因此,产业之城的准确内涵,不单单是新兴产业之城、高科技产业之城、增量之城,还是传统产业之城、存量之城,是无中生有、有中生新之城。所有的产业,只要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只要有市场有需求有利润,我们都没有理由不把它做大做好。

      建设产业之城,沧州必须突破“工业结构偏重、产业链条短、居于价值链低端”的瓶颈。要由聚集于“微笑曲线”中间的制造环节,向曲线两端的研发和销售进军。每一个有远见的企业都要勇敢地走出“自主研发”这关键一步;每一个想真正发展壮大起来的产业,都要在不断延伸提升“产业链”上做文章。一个“自主研发”,一个“产业链”,就是做活沧州传统主导产业的“真经”。按产业链布局产业,不仅能最大程度实现集约化生产、销售,还能提高产业水平,提升产业利润空间,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五

      建设文化之城,是我们第一次响亮地提出这个奋斗目标。

      沧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着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用市政协副主席何香久的话说,拥有这么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全国地级市中不多见。这些都是我们文化立市、发展文化产业最强大的支撑和基础。

      但是,走进沧州的人会发现,这并非是一座令人随手可以触摸和嗅得到历史文化记忆的城市。一处处古迹躲在城乡角角落落,一段段历史深藏在历史古典籍中,一个个名人只言片语相传在人们残缺记忆中,一串串文化痕迹湮灭在一座座兴起的高楼大厦中。

      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缺少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没有底气和内涵的城市。走在一个有历史文化的城市里,自己也陡然觉得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今天的沧州人在努力地把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精心装扮成文明现代都市的同时,也要悉心保护我们的历史足迹。

      文化之城,要深入挖掘和发扬光大我们的历史古迹、传统文化,精心打造沧州的“时光隧道”;要大兴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吸引京、津、石、济等大城市百姓近途旅游休闲的“好去处”;要大力发展集图书、书画、剧场、动漫、影视等于一体的文化融合体,打造大型文化MA L L;要把城市建设与历史自然、人文景观融于一体,增加城市的厚重感;要以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为城市文化构架,以社区图书馆、文化馆、科普中心为城市文化网络,在不远的将来,争取让沧州每个市民出家门步行不超过10分钟就能到达一个公共文化场所。

      要让古典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共生共荣、历史文脉与创业文化融为一体,使沧州成为一座令人向往、流连忘返的城市

      六

      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好人之城更多体现的是软发展、软实力。

      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软实力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道德水准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体现。早在170年前,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就指出,昔日的君主只靠物质力量进行压制,而今天的民主共和国则靠精神力量进行征服。软实力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归根结底,我们的发展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一串串漂亮的数字。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好人之城集中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有品质发展、一个城市物质之外的精神发展,提高的是百姓的幸福指数。一个不讲诚信、为富不仁、道德水准低下、娼盗盛行,以及脏乱差的城市,本地的百姓不喜欢,外面的客商也避之犹恐不及。发展是硬道理,文化、生态、道德也是硬道理。

      七

      “五城建设”是一个科学体系。它相互联系,互为依托,构成一个整体。

      其中创新是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无论是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建设、道德建设,都需要创新引领,都需要创新发展注入活力、动力。而创新发展、产业发展,又为文化建设、生态建设、道德建设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反过来,文化建设、生态建设、道德建设也为创新发展、产业发展提供强大保障和永久支撑力。

      互联互动,相激相发,这样的发展不但全面科学协调可持续,而且更有后劲、更有内生力。

      八

      “五城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就是打造沧州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升级版”。

      对沧州来说,“升级版”是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体现的是发展方式上的转变。同时,“升级版”也意味着快速发展、跨越发展,体现在发展速度上的不断提升。作为河北东部沿海地区正在崛起的重要城市,沧州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省委、省政府对沧州的发展更是寄予厚望,明确要求沧州在全省发展中多一份担当、多一份贡献。因而,跨越发展也是沧州的必然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其实质一方面是借力发展,一方面更是追赶发展。要缩短与京津在发展上的差距,实现真正的“协同发展”,只有发展得更快更强。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五城建设”是沧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全新战略定位,是统摄沧州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战略目标体系,是经济新常态下沧州发展之“”。准确把握“五城建设”和“升级版”的目标定位,还要用“五城建设”统领沧州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在改革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都要狠抓落实。尤其考虑问题、谋划思路不能还是老一套,必须坚决打破以往的传统思维和常规方式,坚决冲破不符合科学发展的陈旧观念,坚决摒弃头脑里那些不应有的条条框框,拿出敢为人先、敢闯新路的劲头,埋头苦干。做到发展思路着眼“五城建设”来谋划,发展布局围绕“五城建设”来展开,发展举措针对“五城建设”来制定,发展成果用“五城建设”来衡量,把各行业各领域奋勇争先的力量凝聚到一起,汇聚起攻坚克难、开拓前进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