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统筹助推蓝色崛起——山东半岛篇(上)

09.12.2015  19:04

威海市海城相连的美景。

■阅读提示

2011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获国务院批复,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由此开启。

大潮激荡,风起帆张。经过近五年的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海陆统筹的建设理念,通过建设园区、激发创新活力等措施,实现重点突破,快速聚集了诸多“蓝色经济”生产要素,初步构建起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成为我国东部沿海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园区支撑,五大产业领跑

在青岛前湾港3400米的北岸线上,排列着39部桥吊,每部每小时能完成40个集装箱的装卸,平均每一分半钟一箱,这样的效率保持着世界纪录。

黄海岸边,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七位的青岛港每天都是这样繁忙的景象。

世界有多大的船,青岛就有多大的港”,青岛港是青岛西海岸新区一张通向世界的名片。

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海岸线282公里,滩涂83平方公里,岛屿42处,沿岸分布自然港湾23处。去年国家批准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自然条件堪称优越。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青岛为龙头城市,而核心就是青岛西海岸新区。

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区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6市及滨州的无棣、沾化2县,拥有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人口3291.8万,其建设目标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更加重视海陆统筹发展。”专家解释,蓝色经济就是陆海统筹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高层次海洋经济,它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和相关服务性产业。

在蓝色经济区中快速构建起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山东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产业选择标准,制定了全国首个海洋领域的产业指导目录,提出重点锁定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海洋渔业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运输物流等五大产业,重点培育50个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和60家骨干企业。

据了解,近五年来,该区域产业布局已形成区域化“名片”:青岛的海洋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威海的船舶制造业、潍坊的海洋化工业、日照的港口物流业、东营的石油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都各具特色。

山东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山东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海水养殖及水产品加工等产业均居全国前列;海洋药物种类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生产水平国际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