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2014年度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赵治海、李振江:获奖意味着又一次创新的开始

02.03.2015  14:55

 

□本报记者 王 博 董立龙 

■阅读提示

2月26日上午,全省科技创新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现年57岁的赵治海和59岁的李振江荣获2014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一个和和气气,一个风风火火;一个出生于冀北农村,一辈子与谷子结缘,一个来自冀南平原,以重振中药为使命。

虽然个性不同,经历迥异,但同样30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让“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和神威药业掌舵人李振江站到了同一个领奖台上。

谈到获奖感受,除了高兴,两人不约而同地谈到压力,都表示获奖意味着又一次创新的开始。一路走来,他们在创业之路上有哪些感悟?面对未知的前路,他们又将如何使用创新这把“金钥匙”?

奖励大会闭幕之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对他们进行了专访。

充分尊重人才价值,才能激发创新活力

新闻纵深:这次全省科技创新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提到,如果北京、天津的人才技术,全国的人才技术,世界的技术人才,都愿意到河北,这种局面的形成之时就是河北崛起之日。我们对人才的渴求感很强烈。现实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吸引省内外人才?

赵治海:这次会上提到,我省要在科技成果转化,引进科技,引进人才政策上对标京津,北京怎么搞,天津怎么搞,我们就怎么搞,而且比他们要更优惠一些,更大胆一些。如果这些优惠政策能够真正在基层落实好,我们会吸引到更多的人才。

李振江:与京津两市和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我省创新动力尚显不足,其中一个原因是创新人才稀缺,虽然近年来我省在人才方面的优惠政策不断出台,省级层面的政策不断开放,但基层还是比较保守。

一来,我省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不能与京津相比;二来,科技人员需要大量信息流,愿意到人才集聚的地方去,要弥补这些短板,就需要我省出台更为优惠的政策。

新闻纵深:作为省最高科技大奖获得者,顶级人才的代表,你们认为怎样才能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呢?

赵治海:要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创新。人才创新的动力从哪里来?创新关键是释放蕴藏在人本身的活力,鼓励每个人都想创新,要让人才觉得科研成果是自己的成果,能给自己带来更好的生活与乐趣,这样的话,谁不愿意创新呢?说白了,要让人才从创新中得到尊严,人才价值要得到充分承认。

李振江:永远不能脱离人性谈科学发展。不能让人才有被束缚、被捆绑的感觉,而是要尽可能给他们自由的创造空间。这样才能激发出人尽其才的积极性。

就企业来讲,较为灵活和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更能激发出人才的创造活力。比如,对于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我们给期权,今年,我们还将对研发人员,按照产品上市的利润分成,对于在研项目,设立研发利润奖。这些激励政策让企业和人才成了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

赵治海:还要统筹人才引进与自有人才培养的关系,引进人才、鼓励人才很重要,也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出所有人的创造积极性。

创新成果要实现与产业化的无缝对接

新闻纵深:可以说,两位的创业史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两位认为创新的关键是什么?

李振江:人们对科技创新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我认为,只有实现产业化才算真正的科技创新。也就是说,科技创新要接地气儿,实现产业化才算真正落地。实现产业化的科技创新才能为国家增财富,为企业增竞争力。

赵治海:科技创新发展要突出抓好产业创新,关键要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效益。

李振江:现在有些科研院所花费了大量心血,研发出的某些创新成果虽然获了大奖,但一出实验室,就进了博物馆,获奖证书就放进了档案室。创新成果不能锁在柜子里,要拿出来转化成生产力才有用!

赵治海: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省内企业要善于到北京、天津的科研院所去淘宝,开展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善于将一个企业的成熟技术变成一个行业的先进水平,让先进技术广泛使用起来,活起来。

新闻纵深:说到让自己的技术用起来,活起来,两位下一步各自的打算是什么?

赵治海:有人问,获奖之后,将会专注于基因研究,还是种植推广?我认为,两者都重要,但我更注重后者。谷子杂交已经搞了40多年,杂交谷子将是未来国家解决粮食安全,节水、省肥的重要品种,国家迫切需要这样的成果,但是目前推广面积和实际应该占有的面积相差太大,早日大面积推广,大幅度提高我国旱地粮食的生产水平,让高产节水的杂交谷子发挥更大作用,是我毕生的心愿。我们的目标是在我国种植2亿亩杂交谷子。

杂交谷子具有稳产、高产、节水的特点,我国北方地区普遍缺水,谷子种植推广势在必行,目前的任务就是要加快扩大谷子的种植面积和转化。实际上,这就是推广“张杂谷”的过程,就是在努力将一个企业的成熟技术变成一个行业的先进水平。

李振江:到去年我已经当了30年厂长了,我从一个凭着一腔热情干事的小伙子变成了白发老头,企业也从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工厂发展成一个具有完整产业链条、每年纳税五六个亿的行业龙头企业,可我还得继续干下去。

今年初,由我公司与清华大学共同完成的“中药注射剂全面质量控制及在清开灵、舒血宁、参麦注射液中的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将一系列科研技术转化成了产品。现在,每天约600万人用神威的药,以后还要让更多老百姓用上神威的药。

新闻纵深: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只是企业创新链条中的一环,怎样理解其他环节的创新?

李振江:创新要体现在全过程。对于企业来讲,研发、生产、销售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力。科技成果转化很重要,营销创新、管理创新也同样重要。科技创新离不开营销创新、管理创新。神威这几年的飞速发展,就是科研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三者协同作用的结果。

期待创新管理从计划迈向市场

新闻纵深:这次全省科技创新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还着重提出科技创新的环境问题,对此,两位有什么建议?

李振江:我建议,多出台支持创新的政策,去掉那些没用的条条框框。举个例子,我们引进了很多外国专家,需要跑多个部门,办各种手续,太麻烦了。为此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来跑。有位专家在上海工作过,他问我,到了河北,怎么就这么复杂?

这次会议提出,要善于把发达国家的技术人才变成河北企业的技术人才。而现实中,一些支持引进人才的政策,条条框框太多,很难落地,有关部门也应该创新。

赵治海:这次会议提出,我省发展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小鬼”难缠的问题,办事拖拉的问题,这些,可以搞个调查,叫人们提提意见,加以改进,然后如果谁还在那儿卡着,就把谁撤了!

新闻纵深:那么,是不是政府管理也需要创新?

李振江:的确,企业搞创新,政府也要搞,二者要进行联动创新,好比政府把路修好,企业发展才能驶入快车道。

具体到医药行业,药品是特殊商品,一种新药研发出来,经过批准可以生产了,但因为没进这个目录,那个目录,就卖不了,等于领了准生证却没户口。由此,全国6000家药厂都在千方百计让产品进入目录,谁还会去拼上十几年二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来研发真正的新药呢?

所以,需要政府和企业一块创新,不能分离,政府要提供很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去干就行了。

新闻纵深:创新环境的问题,似乎不单纯是作风问题,已经触及体制机制问题了。

赵治海:现在的管理体制确实需要改进。科研项目的设立、资金的投入使用管得太死,全部用合同管理不利于创新。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在完成合同、跑项目上,不能全身心投入创新。这样来订合同、定任务,完全违背科学规律。

科学研究的前方是未知的,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未来会发现什么。我们当初搞原子弹,也只是说尽快嘛,没有说一定要在哪一年的几月几日、几点几分爆炸呀!打造创新环境,最根本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束缚科技人员,要鼓励他们放手去干,干成了他们才能有尊严。

李振江:对,有些管理者在办公室想了几个问题,就确定为科研方向了,出了这个圈儿的,就不给你资金支持了,说到底,这样的管理方式,不接地气儿。

赵治海:我们的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就是从一个人说了算变成了大家说了算,生产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而今,河北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全省发展大局的核心,对有些管理体制,也应该有一个从计划向市场的改革。

■快评

愿河北大地涌现

更多赵治海李振江

当高产的“张杂谷”走向世界,当神威“中药现代化”的理念叫响全国,赵治海、李振江荣获2014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并不意外。

我们不能永远活在以往的成绩里。”两位获奖者在高兴、激动之余,却开始反思。他们呼唤,河北应该造一片土壤,让更多的创造力能在这里迸发,让更多的科技人才能向这里聚集,让更多的创新成果能在这里涌现。

这代表着河北很多人的呼声,也折射出河北的现实:产业低端化,产品低档次。“河北干的都是粗活,挣的都是小钱。”有科技界人士说,整个生产活动科技含量低的状况不改变,河北就无法摆脱给别人“打工”的角色。

创新对我们河北来说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位省领导的话令人深思,河北号称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农业大省、资源大省,但如果不是科技创新大省,再多的“大省”也成不了“强省”。

把科技创新摆在全省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需要为涌现更多的创新成果打造一片肥沃的土壤。组成这片土壤的主要成分是发展环境。为什么大家都会盯着政府?因为其手里握着最多的创新资源,合理配置这些资源,才能激发出社会活力。

一片适合创新的土壤,并不像有些地方官员汇报材料所说的那样,搞了几个服务举措,出台了几条政策便可形成。而是需要在更深层次上推动治理思维的开放,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融通,形成全社会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

河北人不乏富于创新的基因,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很多都出在河北,天文学家郭守敬、数学家祖冲之、医学家扁鹊、地理学家郦道元、建筑工程师李春等都是世界级的大师。

河北也曾富有尊重人才的传统,燕昭王修筑黄金台,千金买马骨,就是招徕人才的著名典故。2000多年前,河北的先人就拥有这样的眼界和气度,而今我们同样需要这种气度。

造一片创新的土壤,愿河北的大地上涌现出更多的赵治海、李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