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工大]人民日报海外版:京津冀发力高教协同

06.04.2017  12:57

4月5号,《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1版报道: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实施进入第三个年头。近日发布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项工作计划》指出,在高等教育方面将继续推进组建京津冀高校联盟,促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和师生交流。我校作为河北、天津与教育部共建高校,积极行动,投身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努力成为京津冀高校合作平台连接器,促进协同发展的人才和科技优势资源凝聚器,加速教育协同发展的助推器。

 

 

 

原文如下:

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实施进入第三个年头。近日发布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项工作计划》指出,在高等教育方面将继续推进组建京津冀高校联盟,促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和师生交流。未来三地将共同探索完善高校搬迁、建立分校、合作办学等机制,研究提出疏解学校新校区学生学籍等方面的政策保障机制。

河北高校努力协同补短板

  综观京津冀三地教育资源,京津实力雄厚,呈各有所长、柔性竞争态势,而河北则是明显短板。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对京津意味着寻求更大教育发展空间,而对河北则首先意味着补短板。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河北高等教育“补短板”可以从4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京津对口支援河北基础教育发展的有效模式;二是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三是统筹推进京津冀地区的中高考制度改革;四是持续加强河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能力建设。

  河北高校自身当然也在努力迎头赶上。地处京津冀腹地保定的河北大学,在三地教育协同发展中千方百计加速发展。该校京津冀协同发展办公室平台管理科科长宋少俊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河北大学积极谋划协同发展项目,主动对接京津冀相关部门,尤其是与京津主要高校达成合作共识,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大大促进了自身“双一流”建设和学科发展。2016年,该校策划了“燕园名师进河大”系列活动,共邀请了12名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等专家学者做报告,其中谢心澄院士、刘玉村教授还被学校聘为兼职教授。利用北京大学名师资源,创造“借智提升”的平台,促进自身学科发展。此外,该校还开展了“百名博士河北行”“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讲堂”“河北大学千人讲坛”等品牌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北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共建“京津冀信息服务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了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的信息资源共享、共同研发关键技术、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图书馆员的合作。与北京市人社局、常青藤创业研究中心共建京津冀留学人员(河北大学)创业园,为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平台。

  河北工业大学的最前身“北洋工艺学堂”诞生于天津,此后就在该市发展壮大起来。该校发展规划部主任于树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留在天津办学的河北工业大学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紧密相连,获得了河北与天津两地政府支持。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该校成为河北、天津与教育部共建高校,进一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河北工业大学积极行动起来,投身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于树江介绍说,该校把自身定位为京津冀高校合作平台连接器,促进协同发展的人才和科技优势资源凝聚器,加速教育协同发展的助推器。为此,该校2015年携手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联合成立“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和3校材料学科创新联盟。

高等教育协同要推进配套改革

  在张贵看来,将河北作为三地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重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教育协同发展追求的目标绝不仅是以强补弱的简单物理变化,不仅是资源在规模或范围上的跨地区拓展,而是通过结构性的资源调整,构建共享共赢的整体统筹发展模式,实现“1+1+1>3”的化学质变。

  京津高校向河北搬迁或在河北建分校是教育协同的重要内容。比如,河北唐山市曹妃甸区出台了《打造首都高校疏解集中承载区工作方案》,将建设首都高校疏解集中承载区,对转移至此的北京高校无偿提供土地。预计将有一批首都高校在这里安家。需要注意的是,高校迁移会造成校园文化的遗失和历史记忆的断裂,同时还可能丧失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此外,由于搬迁,学校职工将在户口、医疗、住房及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新的问题,这些都必须妥善解决。实际上,北京曾在1969年和1999年有过两次大规模的高校外迁,后来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外迁之后又回迁”的现象。

  教育协同很难“单兵突进”,必须有土地、财政、人事等方面配套政策的引导与支撑。常年与京津冀相关负责部门打交道的于树江指出,京津冀高等教育涉及的除了相关高校和三地政府外,还包括14个部委。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不仅需要有科学的顶层设计,而且还要有高效有力的执行主体,既要高处谋划,又要具体落实。

  教育协同重在人才,张贵认为,当前最迫切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如果河北不能对京津的教育人才产生吸引力,留不住人才,那么三地教育协同发展就失去了根基。因此,要系统梳理和解决制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人才问题。

教育协同反哺区域产业发展

  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本质上是高等教育资源在该区域的均等化,它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又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三地交通、产业、生态一体化取得实质性突破情况下,教育协同发展既可以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又可以整体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区域内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辐射能力。

  在加强协同创新方面,河北工业大学联合京津高校资源,在唐山高新区建立了河北工业大学唐山工业技术研究院,在沧州渤海新区建立了河北省绿色化学工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保定建立了河北工业大学保定智能创造工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牵头,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组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主要开展区域发展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探索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清华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联合组建了“京津冀高端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不仅高校与高校间建立联盟,高校还与政府、企业等发展战略合作关系。如2014年12月,石家庄市政府发起和组织的石家庄京津冀产学研联盟揭牌成立并得到三地众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的大力支持,目前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242家联盟会员加入。

新闻链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7-04/05/content_1763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