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绿色发展春意浓

05.04.2016  23:14

浙江桐庐县环溪村一景。河北日报记者王博摄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开阔视野 提升境界·浙江行

□河北日报记者王博 [浙江报道]

阅读提示

烟花三月,西湖岸边的垂柳又泛起新绿,龙井山里的采茶调又如约响起。浙江杭州又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虽然为了迎接几个月之后的G20峰会,去年底开启“大修”模式的杭州更像个大工地,但“阵痛后将是更好的杭州”,浙江早已深谙凤凰涅槃的道理。

进入新世纪,GDP年均增速达11.8%的“浙江号”经济列车开始爬“陡坡”。着眼于发挥自身体制机制、区位等八大优势,浙江以推动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主动接轨上海等八项举措为引领,开启了涅槃之旅。

从“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到追求“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调整考核指挥棒、大力推进“腾笼换鸟”到协同推进“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开始的这场从思想到行动的嬗变,提升了发展境界。

1 理念引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几年前,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在海峡两岸合璧展出,富春江两岸的旖旎美景让观众如痴如醉。

画作的取景地就是浙江桐庐县,这座距杭州约90公里,人口仅有40万的小县背靠大奇山,环抱富春江,拥有令人艳羡的生态资源。

就是在这块宛如仙境的黄金宝地上,如今,一座专注于健康产业的健康小镇正在拔地而起。

白墙黑瓦、雕梁画栋,一片正在建设的徽派建筑气势初显,远远望去,宛如一片宫殿群。3月29日上午,在健康小镇重点项目江南养生文化村的建设现场,记者看到这样的景象。

健康小镇占据的是环境最好的一块区域。”负责该项工作的富春山健康城管委会综合办主任吴小平介绍,目前,这是浙江唯一规划从事健康产业的聚集区。

当地部门预测,瞄准沪宁杭地区,健康小镇三年内将实现旅游人数180万人次,累计税收将达6.8亿元。

虽然6.8亿元能够占到当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约四分之一,但健康产业投入大、见效慢,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拒绝了很多工业项目来搞健康小镇。”吴小平坦言,看中桐庐区位和生态优势,近年来,纷纷找上门来的工业项目都吃了闭门羹。

当地政府难道“拎不清”现实收益?

我们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能追求短期利益。如果没有绿色高端产业,宁可留白。”吴小平说,这是近年来桐庐产业发展的不变原则。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桐庐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已达37.5%,顺利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

这就不难解释,当地人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刻在一块巨石上,摆在县城迎宾大道显眼的位置。

桐庐的产业取向仅是浙江的一个缩影。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于浙江,已然从盆景变风景、化苗圃为森林,成为全省干部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

丽水一直是浙江的相对欠发达地区,过去百姓觉得守着青山就是守着穷,可现在这样的观念完全被颠覆了。土面销售到外地20元一斤;土猪肉网上卖25元一斤……

绿水青山和优质生态成为丽水最大的资源。”丽水市相关负责人坦言,去年一年,仅遂昌一地的农产品在网上的销售额就高达30多亿元。

在浦江县,浦阳江两岸有大量水晶加工小作坊,江水污染严重。2013年,浦江县利用短短半年时间,取缔水晶加工户1.3万家,浦阳江上仙屋断面水质大幅好转,消除了多年来的劣五类状况。当地建起4个高标准生态园区,引导水晶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公众对浦江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也大大提升。

……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经历了三次转型。集中在“十一五”至“十二五”时期的第三次转型实现了从低端产业向绿色高端产业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思想基础就是全省牢固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从给GDP松绑开始,浙江创新性地提出“以亩产论英雄”,即用有限土地资源去博取更高产业层次。

占地30亩,去年销售收入却达到200多亿元,中国领先的安防产品生产企业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位列国家级高新区第五名的杭州高新区(滨江)的明星企业。

为提高亩产量,入园企业必须是总部或研发中心。”杭州高新区(滨江)物联网产业园建设指挥部总指挥胡嘉欢告诉记者,这个高新区面积仅60平方公里,但去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却达790.4亿元,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仅为0.06吨标煤/万元。

不再“以GDP论英雄”,浙江逐步减少干部考核中的GDP分值,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地区甚至完全取消了GDP考核,同时在考核中增加民生和社会和谐的分量。以前浙江每年都定期公开的全省县(市、区)GDP大排名,也于2013年取消。

决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脏乱差的环境带入全面小康。”这是浙江规划“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时向全省人民发出的郑重承诺,并提出进一步健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体制机制,包括建立健全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基础的用能权交易制度、以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为基础的土地配置方式等。

2 找准路径,“腾笼换鸟”产业追“”逐“绿

有人说,杭州拥有两张世界级名片:一张是西湖,另一张是阿里巴巴。

驱车从西湖出发向西北方向行驶,约一小时就到了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这里是阿里巴巴旗下淘宝公司的大本营,也是阿里巴巴最大的办公园区。

这个占地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大园区更像一所大学。园区里有河塘、花园,有购物店、体育馆。在任何角落,只要打开电脑,就能专注地工作。

事实上,阿里巴巴西溪园区所在的杭州城西,在四年前还是一块荒凉之地。阿里巴巴的迁入,不仅将这里的房价大大推高,也催生了一个信息产业高地的成长。

以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为核心的35平方公里区域就是杭州未来科技城。作为全国仅有的四座国家级科技城之一,它目前是杭州信息产业发展的高地。”杭州未来科技城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科技城中的梦想小镇是广义上的众创空间,当地信息产业的青年创业者大多聚集于此,浙江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也在这里落户。

有龙头企业带动,再加上新型的众创空间、创业青年的梦想社区、巨型的孵化器……集聚效应就这样形成了。”有学者分析,未来科技城能够在短短四年内发展成信息产业高地,科学规划形成的集聚效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相比之下,位于钱塘江南岸的杭州高新区(滨江)则是另一个崛起样本。

海康威视、华三、华数、网盛……一个个行业大鳄均是园区自培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园区已经拥有网络信息技术全产业链,“网络信息看滨江”已在全国叫响。

1996年,杭州萧山区划出三个乡镇成立滨江区。2002年,滨江区与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杭州高新区合并,一场由高新技术产业代替低端乡镇工业的变革开始了。

一方面引导关停或外迁乡镇工业,一方面从钱塘江北岸大力引入高新技术和人才。“一开始,引入对象主要是浙江大学附近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必须要具备‘高、新、特’三要素之一。”胡嘉欢回忆,为筑巢引凤,他们还大力兴建高标准办公楼。

虽然急需好项目、大项目,但也不是一味被动。杭州高新区(滨江)有明晰的产业取向,比如对汽车制造等大规模制造产业坚决说“”,为快速构建全产业链,对网络信息技术类企业提供更多优惠。

短短五年,杭州高新区(滨江)就跻身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梯队。

无论是靠龙头企业带动实现集聚效应的未来科技城,还是经历“凤凰涅槃”的杭州高新区(滨江),浙江园区建设一直追求集聚效应更强一些、产业层次更高一些,这使园区经济快速成长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以浙江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为例,2014年产业增加值达1760亿元,增幅比全省快10.8个百分点。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浙江经济的主要支撑是块状经济,实施“腾笼换鸟”后的浙江,一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一手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就扮演起支撑角色。

当初,浙江有500多个年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涉及175个行业、24万家企业,但‘铺天盖地’多,‘顶天立地’少——多数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腾笼换鸟’就是对现有产业优化提升,换来新的产业、新的体制和新的增长方式,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浙江省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介绍,仅仅十年间,浙江就实现了由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转变。

浙江农村的绿色发展之路也同样遵循“”的逻辑。审视已建成的58个美丽乡村示范县,共通之处是都选择与城市打“错位牌”,发展旅游产业。

把闲置多年的牛栏改造成咖啡馆,如此创意就在浙江桐庐县江南镇荻浦村变成了现实。

谈起创意来源,江南镇有关负责人说:“就是以一个游客的心态来考虑,城里人来农村旅游,最大的诉求就是感受原生态的风貌气息。

认准“混搭”的点子后,镇政府引入一家旅游公司,租下了被村民遗弃多年的五间牛栏进行综合整治,又从县城请来一家知名连锁咖啡店的老板支招儿。

2013年“十一”黄金周,游客爆棚,“牛栏咖啡”一炮打响。“土得掉渣”与“文艺范儿”的碰撞得到市场认可。

浙江绝大多数美丽乡村都在用新鲜的创意来深耕生态资源。”有专家评价,这是让生态变财富的关键。

为打造绿色发展的新载体,浙江还于去年提出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创建特色小镇。

据了解,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打破城市和农村的界限,聚焦浙江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兴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在产业选择上,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七大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在创建方式上,用创建制代替审批制,激发出特色小镇建设活力。”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翁建荣说:“特色小镇的灵感来自于国外的特色小镇,如瑞士的达沃斯小镇、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等,对浙江优化生产力布局颇有启迪。

据介绍,到2017年,浙江计划创建100个省级特色小镇。

有专家评价:“下大力推动‘腾笼换鸟’,让浙江经济转型抓得早、抢占了先机。而近年来,浙江又打出了‘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浙商回归’‘四换三名’‘四边三化’等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进一步夯实了浙江绿色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