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理工作中应关注的重要内容
审理是指审计机构依据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审计准则》的规定,对业务部门提交的反映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修改,并提交审计结果类文书的行为。审理工作既属于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范畴,也属于审计权力约束范畴,是对审计全过程的跟踪式复核、评价、审查和监督工作,由于它的不可或缺,近年来在审计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审计机关作为专门的权力制约监督机构,要确保自身审计权力的依法行政,要控制审计质量,要防范执法风险,就应坚定不移地推行项目审理工作。
在审计人员依法实施审计,审计组组长(审计现场负责人)、审计业务部门根据国家审计准则等相关规定,组织审计人员对审计查出问题、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等进行充分研究讨论,对审计取证、审计记录等进行认真审核、复核,并签注明确的审核、复核意见的基础上,审理人员重点对下列内容进行审理:
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署布置的工作要点落实完成情况。在对审计实施方案是否符合审计工作方案确定的目标、内容、重点等进行审核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审计实施方案确定审计事项的落实情况,审计署布置的工作要点完成情况,以及每个月确定的重点审计事项的完成情况。审计工作是否紧扣审计实施方案,是否实现了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所有审计事项是否均编制了审计记录,并附有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特别是审计报告未作为问题反映的审计事项,是否编制有关审计记录,并附有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审计报告及重大问题线索的审计质量情况。一是审计报告是否全面完整地反映了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除重大问题线索外,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是否在审计报告中如实反映;二是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和审计查出的重大问题线索事实是否清楚、审计取证是否充分、适当,问题定性与反映的事实及法律法规依据是否一致,处理处罚意见是否合法、适当;审计报表填报是否真实、准确和完整;三是审计评价是否恰当,审计建议是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审计评价、审计建议是否取证充分、适当,审计评价意见是否与审计查出问题存在矛盾,审计建议是否与审计查出问题相一致。
审计程序合规性方面。一是是否按规定提前3日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并取得送达回执;是否按规定取得被审计单位承诺书;二是是否按要求提前10日将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送达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是否按规定取得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并研究编制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采纳情况的说明,应特别关注对被审计单位意见采纳或不采纳的理由是否充分;三是对被审计单位银行账户或相关个人存款进行查询的,或对相关单位或个人的房屋权属登记信息进行查询的,相关取证是否充分,疑点和线索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查询函审批手续是否完备,查询函使用管理是否规范,相关查询所取得资料是否妥善保管,以便备查归档;四是审计组组长(审计现场负责人)是否对审计记录进行了审核,并签署了与审计证据、问题事实、定性、法律法规引用等一致的审核意见。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是否对审计报告进行了复核,并填写了《审计组所在部门对审计报告的复核意见表》,业务部门负责人签署了明确的复核意见;审计组对法规处出具的审理意见书是否研究采纳,并编制了采纳情况说明;对特派办审计业务会议的审定意见是否研究采纳,填写了《审计业务会议执行情况表》,并将特派办审计业务会议审定事项执行情况及时反馈法规处。
审计记录和取证的规范性方面。一是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和重要管理事项记录的编制是规范、完整,重点关注审计工作底稿和调查了解记录的编制、审核时间是否规范,重要管理事项记录的事项是否完整;二是审计记录是否有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撑,并取得了被审计单位的盖章、签字;反映审计查出问题的审计工作底稿,是否附有审计取证单,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签章、相关人员签字和意见;审计取证材料较多的是否编制了证据汇总表,审计工作底稿中的数字是否能在取证材料中直接找到,需要计算的是否有计算过程;三是审计工作底稿是否全面清晰地反映了审计过程,审计结论是否明确,问题事实表述要素是否齐全、问题发生时间、责任主体是否明确,数量金额和问题定性是否准确。
审计现场管理方面。审计组是否按照国家审计准则、审计现场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对审计人员分工、审计查出的全部问题、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采纳情况以及特派办审计业务会议审定意见采纳情况等,召开审计组业务会议进行研究讨论,会议记录是否完整、讨论事项是否具体、清楚;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是否对审计报告进行了全面复核,复核意见是否明确具体。
当然,审理人员在审理中,还应对每一项审理内容认真审理并做出详细的审理记录,及时总结。加强与审计人员的沟通,审理人员在跟踪审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各项廉政纪律和保密纪律。最终实现审理工作能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审计工作任务。(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