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层审计机关内部效益管理

08.11.2016  17:34

  2015年12月,中国政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为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审计全覆盖的全面实施,需要审计力量的支持。如何在基层审计机关有限的人力资源的条件下完成这一重任,笔者试想不妨借用企业管理概念——效益管理,从内部管理着手,向管理要效益。

  一、基层审计机关存在的审计数量与质量上的难题

  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在基层审计机关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事一线审计的人员有的不到十人,而每年的审计任务除包括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上级审计机关安排的专项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计划审计项目外,还有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临时审计事项。特别是在领导干部换届调整时,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较为集中,超出了审计人员的承受能力。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是由于审计任务紧,审计人员紧没有时间学习“充电”,业务素质难以提高;二是迫于赶进度、保数量,审计中必要的程序过于简单、粗放,使一些重要的审计事项得不到充分的审查,审计的质量难以保证,埋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三是长期超负荷的运转,使得审计干部身心疲惫,忙于踌躇年度审计工作任务的完成,不利于审计“精品”地打造和后续审计成果的开发和运用。

  二、基层审计机关内部效益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资源整合。一是建立“综合审计”模式,将预算执行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与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财政财务审计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相结合等,打破专业审计界限,建立审计总体战的运行机制。二是协调处理好上下级审计机关的关系,实现审计机关之间的业务交流共建,把审计人才、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集中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合力联动。

  (二)加强人才管理。以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和“审计专家”群体为目标,采取走出去与请近来相结合、大规模集训与分层次小型培训相结合、定题学习与点题培训相结合、上级组织与自主培训相结合等形式,完善培训形式。抽调重点培养对象参与市级以上重大项目审计,加强实战能力建设,促进具有不同专长类型的审计人员“强强联合”,培养查核问题的能手、研究问题的高手和计算机应用的强手。

  (三)创新制度管理。借鉴企业“量化”管理理念,以业绩量化人员贡献价值,激发人员潜在能动性,提高审计效率。即各项工作明确责任,制定任务,分级负责,考核挂钩,实现对每个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的客观衡量,科学评价,奖优惩劣,从而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以发挥各职位优势,提高全局整体业绩和工作效率。

  (四)探索计算机审计新技术。积极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各个审计领域的广泛运用,将数据库技术、数据采集技术等与审计实务相结合,构建数字化审计平台,实现计算机互联互通。成立由计算机技术骨干组成的信息化攻坚小组,及时解决计算机辅助审计中所遇到的难题。逐步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探索,实施联网审计。(祁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