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流行“冤家”合并:背后是绕不开的资本
2015,流行“打不死就嫁”
2015年,互联网江湖的婚丧嫁娶让人眼花缭乱,始自滴滴快的的“情人节计划”,却显然并不会终止于美团大众点评的“长假密语”。
2月14日,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实现战略合并;4月17日,58同城宣布战略入股赶集网;5月22日,携程投资艺龙,成为艺龙最大股东;10月8日,美团与大众点评宣布合并。
结婚誓词也越来越精彩。
滴滴快的宣布合并时,滴滴打车CEO程维“打则惊天动地,和则恩爱到底!”的评价,难掩22天便完成合并的兴奋之情,快的打车CEO吕传伟则用“中国有句古话叫‘不打不相识’,也有‘一笑泯恩仇’的说法”直抒胸臆。58赶集合并时,58同城CEO姚劲波评价:“很多人可能一下适应不了,昨天还在浴血内战,明天我们就要一致对外了。”而赶集网CEO杨浩涌则用“从黄沙漫天到今天的万里晴空,中间只隔了一场狂风。赶集就站在这场风口上”来作为内部信的开头,宣布用合并结束与58的十年激战。果然,到了美团大众点评合并时“相杀到相爱转变只需一个长假”,“既往不恋,纵情向前”,美团CEO王兴在内部邮件中的金句被广为传颂。
过于密集的集体婚礼,让看客变得理性客观起来。鲜少再有人评价“又相信爱情了”,“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成为主流观点, “打不死就嫁”模式的背后,其实是资本、环境、市场变化的必然。
婚姻背后,是绕不开的资本
10年前的互联网,讲究的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花前月下过也好,针锋相对过也罢,既然一山容不得二虎,各退一步,你在梅边,她在柳旁,名义上是老死不相往来,实则是各守一方寸土,却绝不越雷池半步。
但当你拿了投资人的钱,身家性命乃至上下老小都攥在别人而且是好多个别人手中时,那些独来独往的大侠显然已经绝种。斗则两害,合则双赢,是这些互联网公司及其背后资方的共识。
当不烧钱就活不下去的O2O遭遇资本寒冬论,“和亲”是既不伤面子又能快速解决胶着战事的良计。“我们和快的走到了一起,还拉着腾讯和阿里走到一起,一定很多人惊呼,又相信爱情了。”程维所言的“爱情”当然只是调侃,合并后的实际好处才真正坚定了投资人的信心。
从O2O的兴起到现在的繁荣,背后的支撑力量之一就是资本,“烧钱买市场”是常态。有投资人坦言,O2O是最近几年风投的重点方向,但这些年资本在O2O领域的配置有点过大,企业为了争抢市场,只能靠疯狂贴钱促销,让整个行业非理性发展,这是对资本的浪费。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其实也是大多数投资机构的基本原则。选择一个大市场,投资2家以上有潜力的公司,如果在竞争中短期内不能形成一家独大的格局,则尽力推动二者的合并,做大新公司的规模和估值,迅速推上市之后再套现离场。这也是诸如华兴、红杉等机构同时参与当事双方投资的基本逻辑。
合并后谁更幸福?
从目前来看,滴滴快的无疑是合并效果最好的一对儿。早在合并当初,滴滴快的总裁柳青便强调尽管两家合并了,但仍需要大量补贴。事实上也是如此,在合并后长达半年的时间,由于发展快车、顺风车、代驾等新业务线的需要,滴滴快的的补贴并没有停止,消费者担心的“合并就没有优惠券”的情况并没有出现。柳青也曾多次表示,合并是由管理团队主导,不是投资方主导的。滴滴快的是很有斗志的团队,也很团结,今天融合的如此顺利,在互联网界都是少见的。
之所以顺利,一方面是因为文化的趋同感。柳青表示,滴滴快的在文化的整合上比较幸运,因为滴滴创始团队都来自阿里,而阿里又是快的的股东。其次,双方的品牌并不完全重合,主打的城市并不一样。由于滴滴快的集团业务线繁多,也诞生了内部创业机会,因此员工的融合也较为顺利。但无论如何,快的打车App如今已是名存实亡。
58同城和赶集的合并则一度不被外界看好。原本准备登陆资本市场的赶集无奈“卖身”,但资本市场对其合并的态度也比不上对滴滴快的的态度积极。前者的估值相比合并前增加了一倍以上,后者的市值相比合并后的高点已经跌掉近40%。
刚刚合并不到一周的美团和大众点评也传来了不和谐声音。近日,美团销售人员在朋友圈发声明称,美团将全权负责高频业务(如餐饮、按摩等),如有人冒充大众点评要求商家上线,千万不能答应,并要把冒充人的电话发给美团。对于这个声明,美团和大众点评回应称属于个别员工行为,已经对相应员工进行了严肃处理。但由于团购业务自身的单一属性,美团和大众点评的磨合显然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参考消息
O2O市场终归还是被BAT瓜分了
随着美团和大众点评合作的尘埃落定,缠斗多时的O2O市场终归还是被BAT瓜分了。
一边是3年200亿砸出个未来的百度糯米,另一边是拥有阿里和腾讯支持的点评+美团,在资本市场的操控下,中国O2O格局的演化自然成为关注焦点,其背后透露的投资逻辑也值得关注。
和移动互联网天然交织的O2O领域,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团购时代的惨烈大战,到如今烧钱补贴的O2O比拼,多次交手的美团与点评,背后一直都存在着BAT的身影。就在合并前几天,双方还在因“十一”的促销而明争暗斗。即使是作为美团投资者的阿里,其内部孵化的口碑网也将美团视为最重要的竞争对手。但正如长假过后骤然转冷的天气,国内O2O企业的融资环境也变得寒冷起来,合并后的抱团取暖,也是企业领导团队和投资人乐见其成的结果。
其实, BAT三家各有历史上的核心优势。百度因为搜索技术的绝对领先而形成在PC上的流量分发能力,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将这种能力更便利地运用到连接人和服务中是其一直在探索的方向。砸钱支持百度糯米的发展,是因为看重线上入口和资源为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带来的服务。
腾讯因为QQ和微信形成全网用户覆盖和社交关系,被腾讯入股后的公司也纷纷获得了微信的超级入口,但真正具有颠覆意义的超级入口恐怕也只有打车软件。虽然消费者的打开习惯还是过去常用的App而非微信中的入口,但因为微信红包而声名鹊起的“微信支付”却因为O2O业务的高频使用而完成了市场普及。把越来越多的业务都砍掉、卖掉交给合作伙伴去做,自己则专注于做连接器,是腾讯经过几年思考才找到的定位。“我们的架构可能更适合做一些基础性的、平台性的、普适性的连接器”。 腾讯的投资也正在顺着马化腾的思路不疾不徐的展开。
阿里的传统优势则是交易。阿里的投资风格也多领域开花,虽然包含文化影视、医疗等与核心业务距离较远的“不务正业”的投资占了大多数。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阿里的投资更多的是让用户花钱的场景。因为目前除了淘宝、天猫,阿里现有的版图让用户花钱的场景已经接近饱和,所以在文化产业、在医药行业,在体育产业,这些面向未来的领域更被其看重。此外,阿里的防御性投资也不在少数,从某种意义上,投资美团发复活口碑网也算。一方面可以拖住对手,还可以让资本市场上有更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