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人”的发展是高考改革的大进步

30.12.2014  01:57

    12月1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日前,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明确了每个方面的考察重点。这轮高考改革首次明确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录取体系,成为高考录取的一项参考指标。把过程性评价与高校招生结合起来,无疑是具有突破性的。

    所谓注重“”的发展,是说,教育,绝对不是机械化的“车间流水线”,让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知识崇拜者、技能崇拜者,而是让学生成为“活生生的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温文尔雅的人格养成,以及脚踏实地的社会实践能力、劳动发展意识。

    特别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拥有豁达、宽容、阳光、慷慨向上、坚韧不拔的心理素养,如此,孩子们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更多的人生幸福。哪怕是成为普通劳动者,而未能成为精英人士,因为为社会奉献了有益劳动、积极的价值,这仍是一种值得欣慰的教育成功,一种积极的社会贡献,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谓的,“当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所接受的每一样东西,那么剩下来的才是教育”,知识以外的人格养成、道德养成、心理豁达、身心健康、富有创造力等等,也就是所谓的“剩下来的东西”。

    教育部终于启动了综合素质考核!注重分数考核,更注重分数以外的东西,在品德发展、心理发展等方面,让孩子得到取得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养成,有了高考杠杆的制约,更多孩子,就会把精力投放到人生情趣、人格幸福、阳光心态等人格构成方面,这对孩子的和谐成长,幸福发展,均衡发展,必将是一个积极的推进。孩子们摆脱书山题海的重压,不厌其烦的知识的背诵和学习压力,而成为“轻松的学习者”、“快乐的学习者“。

    面对基础教育弊端,很多家长、基层教育工作者,都有察觉和呼吁,比如“德育成了烧不开的白开水”,不少孩子学习成绩非常高,而道德养成、公共担当意识以及爱国意识,不够强。再比如,有些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在过度竞争中,养成了内在冷漠、情感冷淡等等。再比如,有些孩子过分关注知识学习,而对于社会实践、独立意识,心不在焉,五谷不分,缺乏最基本的劳动者意识,可由于高考评价制度过分强调分数,而对于道德发展,人格发展,劳动发展,不予考核,很多学校还是不得不忍痛放弃了这些“分数以外的发展”,让教育成长形成了较多的缺憾。今天,随着综合素质考核的启动,这些教育不足,都将能得到有效的纠正,失衡的教育以及“唯分是从”的教育,将能得到有效改善。

    注重综合素质考核,在西方教育中已有成功做法,比如美国的高考制度,除了注重SAT的全国统一的分数性的高考,各大名校比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等,更注重综合素质考核,以及面试考核,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摆脱分数的束缚,而进行趣味性、创造性的探索,以及服务于社会公益的性情养成,所以,我们终于启动的综合素质考核,也算是对西方教育的有益借鉴。

    当然,为了让综合素质考核得到有效落实,我们还必须对这种考核,出台相应的公平监督机制,诚信监督机制,以及严厉的处罚机制等,让综合素质考核,更为科学透明,公平公正,成为推动中国孩子和谐成长、快乐成长的有力的“制度性推手”。(梁汴)   

    更多善行资讯请访问 善行河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