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启动
泥河湾以其约200万年的人类历史、世界罕见的160多处旧石器遗址、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和举世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闻名于世,其远古人类文化遗存密度之高、年代之久远,世界罕见,是目前唯一能与东非奥杜维峡谷媲美、对“非洲单一起源论”提出挑战的世界级人类文化宝库,被誉为“世界天然地层博物馆”和“东方人类的故乡”。为让公众走近泥河湾、了解泥河湾、享受泥河湾,架起公众与泥河湾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阳原县人民政府、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等部门将围绕2015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的活动主题,在泥河湾举行一次公众考古活动,向公众宣传、展示泥河湾这一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揭开泥河湾神秘面纱,满足公众多元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主要内容和意义
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月21日至6月7日)活动准备阶段。召开筹备会,确定主办和承办单位;在凤凰网河北频道征集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第二届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新闻发布会,发布活动开展的相关情况,邀请中国文物报、河北日报、新华网河北频道、凤凰网河北频道等媒体参加,全程报道公众考古活动;通过各级媒体对活动进行宣传;邀请各级领导专家,接受公众报名。
本届公众考古活动邀请广大网友积极参与,有兴趣体验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的网友可通凤凰河北官方微信和活动专题网页的进行报名,并由凤凰河北抽选出幸运网友30人,免费随团参加为期3天的公众考古活动。在近距离体验考古工作的同时,幸运网友还会有机会参观泥河湾博物馆,泥河石文化城、皮毛博物馆。同时,精品专家讲座以及趣味十足的石器制作大赛都吸引不少网友咨询和参与。
第二阶段(6月8日至10日)活动实施阶段。在阳原县参观泥河湾博物馆、泥河石文化城、皮毛文化博物馆,举办泥河湾发展专家座谈会;在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广场举办2015年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暨第二届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启动仪式,举行“中国泥河湾文化之乡”授牌仪式,开展“镞具匠心”—— “泥河湾杯”石器制作大赛;在考古现场举行模拟原始人类生活的篝火活动暨《神秘的泥河湾人》纪录片拍摄。第三阶段(6月11日至6月底)活动后续总结、宣传阶段。
由河北省文物局主办,凤凰网河北频道、阳原县人民政府、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泥河湾文化研究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踏梦泥河湾,寻访燕赵魂”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是文化遗产保护适应社会需求的一种重要尝试,在确保文化遗产妥善保护的前提下,本次活动将全程对社会公众开放,普及考古知识,宣传文化遗产,感受古文化的魅力。
二、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利用的发展思路、目标和步骤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刘云山、李长春同志视察调研指示和省市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理念,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张联合申办冬奥会重大历史机遇,深入挖掘泥河湾文化内涵,把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品牌作为总目标,加大科研考古力度,真正确立泥河湾文化在国际考古界的地位;加大保护力度,科学系统地对遗址群进行保护;加大利用力度,重点是在现有博物馆基础上,以泥河湾大遗址保护项目为龙头,推动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努力把泥河湾打造成科研考古、科普教育、实习实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东方人类寻根圣地,带动区域内的特色旅游开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工作步骤
近期工作和长远目标相结合,具体工作分四步走。第一步,下大力推进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的实施,全面加大科研考古工作力度;第二步,通过对泥河湾遗址群的保护推动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展示独特的泥河湾文化;第三步,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致力于把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利用推向更高层面;第四步,依托泥河湾独特文化,借助其影响力,加大温泉、毛皮、民俗等阳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情况
阳原县连续多年将泥河湾保护利用工作确立为全县三件大事之首,举全县之力推进。2013年,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作为省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泥河湾研究中心项目获省发改委批复,河北师范大学和石家庄经济学院分别成立了泥河湾考古研究院和泥河湾地质环境研究院,国家文物局将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4年,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被河北省重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列入2014年省管重点项目计划。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定位是“建设成为泥河湾遗址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的基地,是公众开展适度观光、文化和生态旅游的场所”。公园规划总投资38.19亿元,重点研究片区37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为3.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分为三大功能区:一是在小长梁平台打造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纪念性广场,主要构建游客中心、纪念广场、地球生命轴线、观景平台、生态停车场等;二是在东谷坨村西以泥河湾研究中心为核心,构建知识性园区;三是在马圈沟遗址周围以探寻古生物活动遗迹为主线,通过时空穿梭与生物探访之旅相结合,打造体验性园区,主要构建遗址博物馆、遗址保护大棚和彩绘景墙。各功能分区通过遗址栈道、旅游道路相连接,充分体现泥河湾旧石器知识、文化与视觉冲击力的和谐统一。
目前,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一是积极推进科研和展示平台建设。a.实施泥河湾研究中心项目。该项目在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区域内,由省政府投资5979万元,建筑面积8294平方米,主要建设科学研究中心、保护教育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考古人员宿舍食堂等,加强泥河湾遗址群科研考古平台建设,年内完成主体工程。b.高标准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借鉴成熟考古遗址公园设计理念,总投资3000万元,重点建设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观景平台和地球生命轴线等工程,集中展示体验旧石器文化,年内完成主体工程。目前,已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大型复原猿人的主体雕塑,1000多米的展示墙,展示中心和休憩场所,制作了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沙盘模型,方便游客了解泥河湾。二是加快推动遗址保护工程建设。优先做好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要遗址保护建设工作,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泥河湾遗址群大田洼片区环境整治工程方案(一期)》和《马圈沟遗址保护展示设施方案》,立项报告已上报国家文物局。三是全面改善周边环境建设。投资7000万元,拓宽修建了通往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道路14.9公里;投资5000万元,绿化整治了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周边荒山、道路和边坡等,新增绿化面积3000多亩;投资850万元,建设完成了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引水饮水工程,彻底解决了遗址公园建设、绿化和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改善了居民生活。
近年来,慕名而来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考古爱好者和游客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2年3万人次,到2014年达15万人次,今年4月份举办泥河湾杏花节期间接待游客达3.5万人次。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论是在保护展示上,还是旅游带动上将独树一帜。
四、 阳原县为做大做强泥河湾文化产业在管理宣传上做的主要工作
(一)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2012年,中央领导刘云山、李长春先后到泥河湾调研,要求将泥河湾列入国家项目,加大科研考古力度;国家文物局领导励小捷、童明康等先后到泥河湾考察,对泥河湾遗址群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给予支持;河北省政府召开省长办公会议,专门研究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利用工作方案,制定了《河北省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工作方案》,由省政府特邀咨询孙士彬任总指挥,确定了八项重点工作;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各级政府及部门均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泥河湾大力支持。
(二)努力提升管理水平。一是组建机构。泥河湾遗址群点多、面广,为了统筹推进管理工作,泥河湾遗址群管理委员会(正处级)得到省市批复。二是培养人才。将泥河湾保护管理人才纳入河北省乡土人才培养计划,为长期从事旧石器考古工作的10名农民技工颁发了荣誉证书。三是完善制度。制定了《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在省文物局的指导下,阳原县向省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呈报了《泥河湾遗址群保护管理办法》,省人大已将其列入2015年立法调研规划。
(三)大力开展宣传推介工作。成立了泥河湾文化研究中心、泥河湾研究会和“泥河湾书画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20多家国家级主要媒体,先后多次刊播了泥河湾文化专版、专栏和专题节目;辑印了《泥河湾》宣传画册、《泥河湾旅游》、《阳原民俗文化》等10余部丛书;创作排演了大型晋剧《泥河湾》、《毛毛匠》;制作高清纪录片《神秘的泥河湾人》,讲述泥河湾地质地貌形成,泥河湾人的最初印象,狩猎和精神生活;编印适合大众阅读的旧石器科普画册;邀请北京电视台成功举办了“京张心连心、情暖泥河湾”大型文艺晚会;开展了泥河湾毛皮文化节和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每年举办泥河湾文学作品征集、泥河湾书画展、摄影展,泥河湾杏花节等系列活动,加深社会各界对泥河湾独有文化的了解,全面提升泥河湾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利用下一步主要工作
(一)加大科研考古工作力度
1.探寻更早的古人类遗存。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化技术开展考古研究,争取在寻找人类起源和人类活动的线索上再获重大突破。重点在洞沟更早的地层中寻找古人类活动线索,并对大窑地点已有线索展开追踪,探寻泥河湾盆地更早的古人类遗存。
2.完善泥河湾文化序列。一是继续在马圈沟剖面开展调查及试掘工作,结合现有材料,寻找尽可能连续的古人类活动遗存,以期建立更加连续的早更新世文化序列。二是在马梁—后沟剖面持续追踪,并对2014年发现线索进行试掘,以确认其文化层的信息,并研究古人类活动内容,以期建立中更新世以来的人类演化、文化序列。三是开展板井子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解决该遗址的时代、性质,并探索现代人类在晚更新世早期的活动。同时继续马鞍山遗址的考古工作,寻找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材料,以期解释过渡模式。
3.扩大泥河湾研究范围。以阳原区域为中心,开展邻近区域蔚县、怀来等地旧石器调查、发掘工作,研究大区域的古人类扩散与交流。同时开展相关考古遗址的地质、环境研究,解释其地质成因,环境状况,探寻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4.继续实施东方人类探源工程
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泥河湾人类起源、地质及环境背景研究是河北省目前正在泥河湾实施的一项重大科技项目,该项目2012年启动、2013年正式实施以来已取得了丰硕成果。项目计划于2015年完成,加大投入、继续做好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是近两年泥河湾考古、地质、环境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5. 加强各单位部门联合攻关
2014年底,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分别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订了为期5年的合作研究泥河湾协议。到目前为止,参与泥河湾联合科研工作的还有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大学等单位。上述单位各有所长,在多个科研领域处于学术界的领先地位。按照相关协议,他们将在今后几年内,在泥河湾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整理、人才培养、泥河湾研究中心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合作。如此大规模、高水平的联合科研攻关在泥河湾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二)加快项目建设工作力度
1.加快各主要遗址点保护方案编制工作。对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遗址进行保护,特别是重点对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小长梁、马圈沟、东谷坨等重要遗址点做好保护方案编制工作。
2.推进泥河湾遗址群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项目。加紧编制相关项目可研报告,争取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总盘子。加快官厅村整体搬迁、通往遗址道路、遗址外围绿化等项目立项工作进度,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3.加速在建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泥河湾研究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争取早日投入运营。
(三)推动国际交流和宣传工作
1.开展国际交流。在与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达成合作学术交流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与其它国家合作交流范围,扩展合作领域,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扩大泥河湾文化知名度。
2.开展宣传活动。制作高清纪录片《神秘的泥河湾人》,讲述泥河湾地质地貌形成,泥河湾人的最初印象,狩猎和精神生活;编印适合大众阅读的旧石器科普画册;在2015年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公众考古活动、“泥河湾杯”石器制作大赛等,让普通民众近距离感受泥河湾的博大精深。
3.筹建泥河湾图书馆。目前,建立泥河湾图书馆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一是上世纪泥河湾被赋予科学含义以来,随着对泥河湾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发表出版了大量有关泥河湾的论著;二是目前泥河湾研究中心科研保护中心建设正在顺利推进;三是到目前为止,有关部门已为未来的泥河湾图书馆收集各类相关图书3000余册。
编辑: 霍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