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为非遗传承人设补助 最多每年1万元
古城花灯照亮非遗复兴之路 泉州对非遗传人实行三级生活补助
在祖国东南沿海,有一座恪守古老文明的光明之城,行走其间,总会不期而遇各式闽南红建筑和沧桑街巷,让人联想起提着灯笼满街跑的儿时生活,唤起那些早已依稀模糊的城市记忆和传统情怀。今天,京华时报记者将带你走进她的家乡泉州,共同领略这座古城深厚 历史 沉淀下的非遗文化保护现状。
探访
上百纸片拼出无骨花灯
传说,流光溢彩的针刺无骨灯是仙女才能拿得到的。假若你在乡间迷路,求助仙女,她们便会提着此灯给你照亮乡野之间。美丽的传说为没有骨架支撑的无骨花灯赋予了更多灵气。
从中山南路指挥巷辗转至千亿山庄,61岁的蔡聪慧在照顾孙女之余,今年春节还要完成两盏花灯的制作。作为泉州首位无骨花灯非遗传承人蔡炳汉之女,父亲两年前去世后,她便接手了这项工艺传承,“这也算是父亲的一项事业,我不想让它荒废了。”
蔡炳汉在大学时曾是美术系学生,由于对制作花灯感兴趣,工作后,蔡炳汉经常在学校里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花灯给学生们玩。1978年,泉州举办第一次元宵灯展,街道慕名找到蔡炳汉,让他做两盏灯去参展。蔡炳汉做了一盏彩扎走马灯,又根据想象用纸粘了一盏灯,这也是他的第一盏无骨花灯。后来,蔡炳汉把独创的无骨花灯和彩扎花灯里的走马灯相结合,制作出了第一盏真正意义上的无骨花灯。
在父亲的影响下,蔡家5个兄弟姐妹从小就或多或少自学到父亲的制灯手艺,但由于这项手艺工作量大,只能当成一种业余爱好,逢年过节用来 娱乐 消遣。
在蔡聪慧家的地下室,一盏1米多高的花灯挂在天花板上,这是她答应政府元宵节期间用于参展所作。“针刺无骨花灯由刺有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做一盏花灯需要花10天时间。”蔡聪慧说,做这样一盏灯最难的是花样设计,单画设计图就需要两天。由于没有骨架,需要利用物理力学原理,将上百片的针刺纸片用浆糊拼接起来。整个花灯全部由手工做成,“这种无骨花灯只能按照老路子来做,它也只能当展品、藏品,而不能是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