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法制建设】国土治理开门立法 演绎温情普法过程

10.11.2014  11:07

不久前,省人大常委会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立法听证会”,听证会上,有市民带着 “儿童画”陈述观点,也有专家表达专业意见,“开门立法”同时成为一次温情的普法过程。

在日前举行的《河北省国土治理条例(草案)》立法听证会上,第十二位陈述人,来自北京中药大学的教师陈玉峰陈述伊始,就引来了一片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因为他不仅带来了精心准备的讲稿,还拿出了一副儿童画。

陈玉峰:我就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谈这个问题,那么这幅画呢,这一部分是雾霾笼罩下的高楼大厦……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二处处长刘汉春告诉记者,这次听证会报名人数近800人,像陈老师一样报名陈述的超过90人,最终15人获得了陈述的机会。

刘汉春:当时我们还有一些顾虑,这个国土条例涉及咱们自己切身利益不多,一些公众利益更多一些,就害怕这个报名的人少,听证会举行不下去呢,实际上报名的情况出乎我们的想象。

陈老师说,虽然无论从法律还是国土治理、环保技术方面讲,自己都不是专家,但是作为一个普通市民,他时时关心着自己家乡的空气质量,希望自己的环保理念能够给这部法律的制定者以启示。

陈玉峰:所有的问题服务于什么,最终它要服务于社会,他是要让老百姓感受到我们的环境改善了,所以我想呢,搞这种开门的立法听证会的话呢,尽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声音来谈这个问题。

法律法规草案过去常常由立法机关委托政府职能部门起草,虽然效率高,但是职能部门容易从部门利益出发。而通过听证会等开门立法的方式,可以使不同的利益诉求充分表达。这次参加听证会的就有专家学者、公务员、村支书、律师、医生等。

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冯志广:我们旁听的,包括十五个陈述人应该说涵盖了各个领域、各行各业,他们在听证当中应该都提出了一些非常中肯、非常准确的意见。

同时,多种开门的立法方式,也使形成的法律制度能够全面表达、有效平衡、科学调整社会利益。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陈金霞说,立法听证会透明度高、关注度高、参与程度高、受众面广,在听证的过程中,就是让大家深度理解法律条文的过程,对于参与听证会的大多数普通市民来说,听证的过程也是一个普法的过程。

陈金霞:听证会就能使听证会变成大家生活中的语言,温暖的语言,让大家知道,它为什么这么写,它跟我们生活有什么关联、怎么遵循,这样的亲切感就能使公众爱法、知法、守法、护法。(河北电台记者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