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河间籍硕士带头研制受阅无人机 从小立志做科研工作

25.09.2015  22:12

9月3日,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受阅部队,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走过天安门,把庄严和自豪留在亿万国人的心中。那一天,还有一位“河间骄傲”让人铭记,他就是无人机的研制者——37岁的马祥森。

燕赵都市报驻沧州记者代晴 通讯员冯裕海 文/图

无人机受阅泪水湿了眼眶

胜利日大阅兵时,马祥森正在外地赶往北京永丰航天城的路上。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现场直播,当亲手研制的无人机通过天安门城楼那一刻,他眼睛湿润了。“骨肉相连书旧义,鱼水情深谱新篇”,当马祥森接过阅兵无人机方队送来的锦旗时,内心激动,“感觉倾注的心血和汗水都有了回报。

马祥森1978年2月出生于河间市行别营乡后小汉村,2004年硕士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工程力学专业,现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直从事无人机系统的研发,目前任研究室主任,型号总师。

37岁的马祥森已成功研制出2个型号无人机,参与阅兵的一型装备,曾获2013年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战役战术中小型无人机领域,全国第一。

成就源于责任热爱和坚持

马祥森是研究所高素质研发团队的青年骨干带头人,能有今天的成就,源于责任、热爱和坚持。工作中的马祥森像一只旋转的陀螺,尽管每周上班六天以上,每天工作超12小时,但他乐此不疲、无怨无悔。他打趣说,“其实我们的工作是‘724’制,一周7天,一天24小时,时刻待命,不断思索。有人给我们总结了‘四特’,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能奉献!我们还总结了一条,叫特别能加班。”这么辛苦身体能吃得消吗?“我们经常出去作飞行试验,相当于锻炼,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如今,搞科研要面对科技和市场的双重竞争,马祥森说,有竞争是好事,竞争是科研的原动力,“要问动力从何而来,那就是坚持,把工作当成一种兴趣,每次感觉快绝望了,也就快成功了。

让无人系统深入更多领域

马祥森所在的无人机系统工程研究所,是专业从事无人机系统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实体,已成功开发出十余个型号的无人机系统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侦察定位、气象探测、遥感测绘、环境监测等领域。尽管成绩斐然,但马祥森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仍抓住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机会不断充电,不断提高。“搞研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科技产品总在更新换代,现在的电子产品比5年前智能100倍。”马祥森说,他和同事今后将主攻无人系统,实现它和更多传感器的对接,达到信息共享。“比如无人车、无人船等,对军可用于无人化作战,对民可用于监控、消防系统等等。

从小立志做科研工作者

听说大阅兵上展示的无人机,是马祥森带头研发的,他的初中班主任老师李占香难掩激动,“这孩子太棒了!从小就能看出他将来得有一番作为。

尽管已经过去20多年,但一提到马祥森的名字,52岁的李占香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他当年的模样。“一进河间二中,他就是班里的班长。学习特别好,还很爱思考。”李老师说,学生时代的马祥森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沉稳,虽不善言谈,但小脑袋里总是装着小学问。“这孩子人缘还特别棒,他成绩拔尖,班里的同学不管男孩女孩都爱问他功课,他从来都是百问不厌。”“祥森动手能力还特别强,心灵手巧,不管做什么都有模有样。”李老师恨不得把所有的溢美之词都用在学生身上。让李老师印象最深的,是马祥森说他的理想,“一个13岁的孩子,一本正经地说长大要当科研工作者,那一幕好像还发生在昨天,现在却真的实现了。

尽管马祥森初中毕业后,和李老师的联系并不多,但他的每一步成长,李老师都在关注。“希望祥森今后能在科研工作中取得更突出的成绩,我为他骄傲,河间人都为他骄傲!

家里最多的就是奖状和证书

马祥森还有一个大他三岁的姐姐,博士毕业后也留在了北京,在一家医院工作。姐弟两个都是“学霸”,家里最多的就是奖状和证书,“家里拆迁,一收拾,翻出好几摞荣誉证书。”马祥森的母亲冯秋静说。

提起一双儿女,冯秋静语气里满是自豪。退休前,冯秋静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每天都要为了生活而奔波,孩子们小的时候,冯秋静常常要出差,没时间照顾他们。“孩子们从小就学习好,不用我操心。我不在家,自己做饭,自己上学,特别省心。

冯秋静还记得,儿子小时候最爱看的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的《军事天地》,一看见飞机、坦克,就不错眼珠地盯着屏幕。

马祥森姐弟俩考入大学后,就不再向家里要钱,学费都是靠自己打工和得奖学金解决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用在我这两个孩子身上,正合适。”冯秋静说。

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

成绩优异的马祥森,从小到大都是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孩子争气、省心,让母亲冯秋静感到很骄傲,但她也不由地酸楚,“骄傲也没用,孩子有出息,就不在身边了,我什么光也沾不上。

去年三月,冯秋静的手受伤做了个手术,她没敢跟孩子们说,“他们工作都忙,告诉他们,也只能白让他们担心。”老人选择了隐瞒,她说有时倒希望孩子们别这么优秀,起码能守在自己身边,想他们了就能去看看。

听完妈妈的话,马祥森有些沉默,“唉,说起家人,我真的是除了惭愧还是惭愧。”不仅是妈妈,他陪伴妻子女儿的时间也非常少。

马祥森回忆,女儿的生日是8月7日,她出生那年,刚20几号自己就接到了一个项目,需要外出。“妻子还在坐月子,我就得走,虽然舍不得,但没有办法。”如今,女儿已经两岁了,但和爸爸相处的日子却屈指可数,通常都是回到家,女儿会坐了,再回来,女儿已经会走了。“辛苦我的妻子了,家里、孩子都靠她一个人照顾。”马祥森说,没有家人的支持,就没有科研工作者的成绩,他感谢这三个女人,她们是自己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