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名吃“片粉”:源于西汉 《齐民要术》有记载
“我好想好想吃妈妈做的韭菜片粉馅的包子。”近日,身在广州的河间姑娘崔婷婷在微信朋友圈里写到。
“我在福州除了想亲人,最怀念的就是片粉的味道,有时候想得都要疯了,却回不了家,在外地也买不到……”远嫁福建的河间姑娘陈静说起这些来,很是感慨。
“我每年都会从河间老家带几十斤片粉去大连,除了自己吃,就是送给当地的朋友们。”在大连做生意的河间人郝双华说。
快过年了,河间人的年货里绝对少不了片粉。蒸包子、包饺子,炒菜、炖菜、拌菜,片粉深受人们喜爱。在河间一道名菜“河间合菜”中,片粉是不可缺少的原料。
有人说,最喜欢红白事儿上的片粉菜。盛上满满一碗片粉菜,夹一著切成菱形的煮成透明的片粉,放入口中,爽滑劲道,浸满肉汤的味道让人百吃不厌。
相传片粉起源于西汉,由当时淮南王刘安的门客发明。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曾对片粉的生产制作有详细的介绍。片粉流传至今,在沧州只有河间、献县、肃宁一带尚存。老手艺遇到了传承难题近日,记者来到河间市兴村乡西榆林庄村,寻访片粉制作技艺传承人李继宗。一进家门,正赶上李继宗赶集回来,电动三轮车里满载的片粉已经售罄。偏房里,儿子和儿媳正忙碌着做片粉。一口直径1米多的大铁锅里,水汽蒸腾。儿子掀开锅盖,快速地端起锅上的铁篦子,转身放在桌面上,双手拿出铁篦子上的十几个碗状旋子。儿媳则麻利地把旋子放入凉水中冷却,再左手托旋子,右手轻轻把其中的片粉扣下来,对折后码放在箔(用秫秸或竹竿做成的长板)上。只一会儿,两米长的箔上便码满了片粉。而儿子则转身继续往旋子里添加已经调好的红薯淀粉,放入铁锅中用大火蒸。
李继宗放下车,洗净手,也来到屋里帮忙。“平常就俺们老两口自产自销,这不快过年了,片粉供不应求,儿子媳妇也放了年假,就过来帮忙,一家子齐上阵。”60多岁的李继宗边干活边乐呵呵地说。他手上新出锅的片粉晶莹剔透,不薄不厚。在灯光的照射下,淡黄色的片粉像有一丝灵气在里面流动。
“我做了40多年片粉,想当年俺们村家家都会做,农闲时就靠这个挣点儿零花钱。现在,就剩两家还在做片粉。小本买卖,利润低,我儿子早就学会了,也不愿意干,就过年放假帮几天忙。”李继宗满含深情地看着手里的片粉,“我得一直干下去,这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认我的片粉,柔滑劲道。很多在外地经商打工的人回来,专门买我的片粉带走。”制作工艺和宣传不足限制发展
李继宗就像榆林庄的一面招牌,传承着河间片粉的美名。可为什么河间片粉没能像驴肉火烧一样遍地开花,一解在外游子的乡愁呢?
在沙河桥镇大集上,记者找到了牛官庄村卖片粉的牛建厂。30多岁的牛建厂是河间片粉行业中最年轻的传承人之一,他改变了父亲几十年来手工制作的技术,实现了片粉的半自动化生产,产量大大增加。
“食用片粉对人体有许多好处,它的主要原料是红薯,含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及钾、铁、铜、硒、钙等10余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是很好的低脂肪、低热能食品,有利于减肥、健美。我也曾经想过把片粉卖到外地,但是受资金限制,我们无力把小作坊做成工厂,所以片粉打不进大城市的商场超市。另外,片粉是一种需要再加工的原料,外地人大多不知道片粉的吃法,而河间片粉也没有真正宣传出去,这限制了片粉的发展。所以这么多年,片粉虽然在本地家喻户晓,但是一直也没能做成产业走出去。”牛建厂说。
采访中,前来购买片粉的顾客络绎不绝。一位回乡过年的顾客说:“天天在家里,你可能不觉得片粉有多珍贵,但是对于我们出门在外的人来说,这就是家乡的味道,是每位游子割舍不下的乡愁。真希望有一天河间片粉也能走向全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