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顺势大转场(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
制图:蔡华伟
本报记者 王方杰 王斌来 李仕权 李增辉
5月份召开的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百强民企揭晓,大家吃惊地发现:前十强中居然无一家钢铁企业,取而代之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骨干。
河北转型发展透射出一道曙光。
面对重轻工业高达8∶2的比例、压减产能涉及的106万人再就业、积弱不振的现代服务业、频频来袭的重雾霾……河北迈出了第一步。
“华山一条路,必须痛下决心。”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说,河北转型发展,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有中生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无中生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
一天化解过剩产能800万吨,是不是天方夜谭?入耳的轰鸣爆破声,入眼的翻滚烟尘,脚底传来的大地震动,都在见证这一“真刀真枪”。
2月24日,在河北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第二次“周日行动”中,唐山、邯郸、邢台等地拆除了16座高炉、3座转炉,压减炼铁产能671万吨、炼钢产能149万吨。从去年下半年起,炸烟囱、拆高炉,这样的爆炸声就时常响起。
河北真正落后的产能已经淘汰完毕。目前压减的是超出环境容量的产能,河北人称之为环境过剩产能。相当多的企业装备水平比较高,会不会干?迁安的英诺特生物制药,以前是家钢铁厂,如今新行当做得有滋有味。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更高更严的环保标准,加上差别电价、差别水价等,退出又有优惠激励政策,“算算经济账,退出更划算”。
压减产能是去掉多余的,留下的怎么办?转型升级,走节能降耗减排、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之路。
几年前,河北不少钢铁企业还是黑烟滚滚、白雾腾腾的城市公害,对转型升级“只有心动,不见行动”。被搬迁的绝境倒逼转型升级,结果一转尝到了甜头。比如唐钢:高炉煤气发电,年创效益2亿元;全部循环使用中水,每年节约一个半西湖;1万多名工人投身到非钢产业……如今,“林在厂里,厂在林中”的唐钢,“老树”绽放“新花”。
作为河北传统优势产业的玻璃业,同样实现了转型。沙河市——全国最大的平板玻璃生产基地,“十二五”以来,已淘汰56条玻璃生产线、落后产能3817万箱。边淘汰边“有中生新”,由低端走向高端,安全节能玻璃、新能源玻璃、特种玻璃等如雨后春笋。
在沙河德盛彩盛玻璃文化中心展厅里,传统玻璃融合文化创意,衍生出美轮美奂的艺术玻璃,令人目不暇接。一幅看似檀香木的万里长城雕刻画,一摸才知道是玻璃做的。一块这么大的普通玻璃售价仅几十元,而这款雕刻画售价十多万元,还供不应求。
“一块玻璃原片都不卖,而是把玻璃和艺术、生活、科技搭伙卖出去。”德盛玻璃董事长胡建军的话里透着自信。
数据、云计算、新能源、创意设计、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河北重要抓手。去年,河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38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1.8%,首超10%,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廊坊润泽国际信息港,是全国最大规模的数据中心产业园。走进一期目前已建成两栋8.2万平方米的数据中心楼,看得见的是一间间高标准的数据机房、一台台正在运行或安装的存储器,看不见的是海量的数据信息将在这里“安家”“工作”。
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军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领域,一个国内领先的数据存储中心、灾备中心、孵化基地正在生长。
“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有惊喜”。处在转型发展关键节点的河北,使的是久久为功的韧劲,下的是艰辛深耕的苦功。
路漫长,战犹酣,希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