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盐碱地变身“渤海粮仓”
本报石家庄9月8日电 (记者王方杰、杨柳) “今年我家小麦是从来没有的好收成,亩产差不多有1200斤。”河北省宁晋县北楼下村村民阴进山一脸笑容。宁晋地处黑龙港流域,阴进山家的麦田本是盐碱地,今年,他采用微灌技术,把肥料溶进水中,只浇了3次,用了70立方米水。不仅省事省力,每亩地还节水80立方米、节肥20%。“这些新技术都得益于政府大力推进的‘渤海粮仓工程’。”阴进山说。
2013年4月,“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在河北、山东、辽宁、天津四省(市)启动,力求通过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将环渤海区域4000万亩中低产田、1000万亩盐碱荒地改造成高产稳产田。其中,河北工程区覆盖44个县2500多万亩中低产田、500多万亩盐碱荒地,占工程总面积的1/2。
“河北实施‘渤海粮仓’工程,面临的两大难题是淡水缺乏和土地盐碱化。”河北省农科院院长王慧军说。为解决这两大难题,河北省着力寻求盐碱地治理、咸水灌溉和耐盐小麦新品种培育等关键技术突破。在多年努力的基础上,今年投资6800万元,组织省、市、县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取得了多项进展。在沧州市南皮示范区,80%的农田采用微咸水补灌技术,粮食单产由1985年的平均每亩300斤提高到800斤;在唐山曹妃甸示范区,通过种植盐生植物、高耐盐植物吸盐,土壤全盐含量迅速下降,重度盐碱荒地3年可实现利用。
“通过技术突破,高耗水的小麦也能成为生态作物,在稳产的前提下产生巨大的节水效用。”王慧军说,如果宁晋示范基地优良品种加微灌技术在全省推广开来,可从根本上扭转小麦高耗水的农业用水格局。他介绍,河北省小麦种植面积3500万亩,按每亩节水50立方米保守估计,每年可压减地下水开采17.5亿立方米。
目前,河北“渤海粮仓”工程辐射12.26万亩,推广面积180万亩。计划到2017年使粮食增产技术体系面积增加到1700万亩,实现粮食增产30亿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