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河北现代种业——“十二五”期间河北种业发展回眸
河北省机械化喷药现场。
谷子制种田。
种子试验室。
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
玉米繁种基地。
省级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278个,其中32个河北省品种通过国家审定;主要农作物种子实行精选包装和标牌销售,商品化供种率在60%以上。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种子企业的科研投入大幅增长。2014年全省种子企业科研投入1.57亿元,其中企业自主投入1.17亿元,财政项目投入835万元,非财政资金对企业的合作投入3125万元。科研投入比2013年增加0.3亿元,增幅达到23.5%。
企业实力不断提高,全省持证企业注册资本30.5亿元,销售总收入约37.17亿元,利润3.66亿元。
种业改革不断深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开办的种子企业实现“事企脱钩”,到2015年底河北冀丰种业有限公司等6个单位实现了“事企脱钩”,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为粮食生产实现创纪录的“十二连增”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
一系列闪闪发光的成绩背后,凝聚着省市县乡各级种业人多年的心血和汗水,体现着众多种业人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付出与奉献。
回顾五年来河北种业工作,硕果累累,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北省种业蓬勃发展,种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种业投入持续增加,良种繁育能力和企业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种子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健全,市场监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企业成为种业创新的主体,科研投入大幅增长,企业选育品种达到60%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种子是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最重要载体。种子技术的创新,带动着耕作栽培、植物保护、农业工程、农业环保、农产品加工等各领域的发展。品种选育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就会带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为此,多年来,河北省十分重视种子创新主体的培育,积极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保护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合法权益。坚持产学研结合,扶持建立企业联合体、科企联合体和科研单位联合体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设河北省品种审定玉米企业组、青贮组和机收组,提高新品种的审定速度,促进新品种的推广步伐。
与此同时,河北省积极稳妥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开办的种子企业实现“事企脱钩”,到2015年底河北冀丰种业有限公司等6个单位实现了“事企脱钩”,引入社会资本,优化种子企业股权结构,明晰产权关系,改变了科研单位在种子企业一股独大的局面,种业科研人员在种子企业依法持股,享受出资收益,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科研单位种业科技成果以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进行技术转让,建立新型种业“科企”关系,促进了育种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促进了科研成果向脱钩企业转化,为河北种业做大做强提供了科研育种技术及品种市场占有率的科技支撑。
一系列措施促使河北省种子企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高。2010年全省具备经营资质的种子企业有近350家,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仅5家。目前全省现有持证种子经营企业206家,全省种子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达到66.83亿元,固定资产18.54亿元,销售额37.17亿元,比2011年分别提高159%、153%和61%。其中河北省通过农业部认证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达到5家,有进出口资质企业3家。三北种业公司、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德裕丰种业公司、国欣农研会销售收入进入全国种子企业销售前50强。河北省企业选育品种达到60%,成为品种创新的主力军。
科技创新驱动在引领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由于企业对品种的追求日渐强烈,种子企业的科研投入大幅增长。2014年全省种子企业科研投入1.57亿元,其中企业自主投入1.17亿元,财政项目投入835万元,非财政资金对企业的合作投入3125万元。科研投入比2013年增加0.3亿元,增幅达到23.5%。作为对于科研育种有重要意义的南繁育种工作,河北省现在从事南繁育种的企业和民营单位达到50家,占河北省南繁单位的72.5%。2014年河北省企业及民营单位南繁科研用地2014亩,占河北省全部南繁科研用地的80.4%,南繁繁种用地2107亩,大部分为企业用地。企业品种选育能力大幅提高,企业培育的品种数量占河北省审定品种的57%,科企合作培育品种数量也在不断提高,打破了原来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审定品种占多数的局面,商业化育种体系基本建成。
种业从业人员素质逐年提高,人员结构得到改善。2014年河北省种子企业职工总数6500多人,本科以上人数约占总数的50%,有博士21人、硕士138人;科研人员达到1321人,占总人数的20.2%。企业人员素质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了种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生产经营能力,促进了种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