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河北沧州出现职业乞丐 有帮派有驻地

31.10.2015  12:05

  假乞丐因骗取同情心,让善良的人很受伤。河北省沧州市巡警支队在10月初结束的救助流浪者专项行动中发现,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62人次,竟然有半数以上是职业乞丐,民警对其中的近百人进行了劝返。民警梳理出形形色色的假行乞伎俩,提醒市民不要让善良的心被愚弄。

   乞讨者多来自皖豫冀

  不久前的一天,市民吕晓峰和朋友在市区一小吃区就餐,不一会儿便陆续来了三位衣衫褴褛的乞讨者来行乞,他们把茶缸子伸到食客面前,缸子里的零钱颠得哗哗响。

  吕晓峰观察后发现,这些乞讨者一个餐桌挨着一个餐桌地要,而且不要吃的,只要钱。“这哪是乞讨,就是变相的不劳而获!”义愤之下,他和朋友报了警。巡警赶到后对这些行乞者进行了说服教育。经了解,这几个人均来自安徽省,年龄在五六十岁左右,自称家庭困难,只能靠行乞过日子。一位小吃摊主说,这些人每人每晚讨个三四十元不成问题,虽然很影响生意,可拿他们也没办法。

  “这些乞讨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单打独斗型,一类是帮伙儿型。”市巡警支队政治处主任刘燕义告诉记者,我市的流浪乞讨人员主要分为“安徽帮”、“河南帮”及“河北帮”。其中,安徽籍占今年救助总数的近一半,河南籍占救助总数的近两成。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多数在40岁到80岁之间,未成年人有所下降,占救助总数的不到两成。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流浪乞讨人员身体状况良好的占近九成,残疾人不足一成。

  在劝返救助过程中民警发现,这些流浪乞讨人员,有因病致穷的农民,有因出门在外被偷被抢而无法回家的人,也有生活无着落的老年人、残疾人,但这些人占少数,多数还是四肢健全的职业乞讨者。他们多数在市区都有固定住所,群居在小赵庄、小代庄等城郊接合部的出租屋里。

   对职业乞丐市民开始说“

  “以前,对于那些老弱伤残的乞讨者,我每次遇上都会施舍点,但一次经历让我改变了这种习惯。”昨天,市民李娟向记者诉说了被假乞丐愚弄的过程。

  不久前,李娟到市区某医院看病人,走到门口,忽然发现一位中年男子在不停地磕头,而他旁边躺着一位老太太。老人盖着毯子,头上搭了块白毛巾。地上的一块纸板上歪歪斜斜地写着这家人的“悲惨遭遇”:儿子几个月前不慎丢失,老母思孙心切身患重病,现在无钱医治,希望得到好心人的帮助。

  此情此景让善良的李娟鼻子一酸,没有片刻的犹豫,她从包里掏出20元钱放进了男子面前的塑料盒里。刚想走,又觉得应该多捐一些,便又放了20元进去。可是当她走到家门口附近路口时,却发现了相同的一幕,依然是地上躺着一位老太太,头搭毛巾,身盖毯子。不同的是旁边是一男一女在磕头。李娟立刻拨打了报警电话,巡警驱车赶到现场。乞讨者见有警察来,刚才还躺在地上的老太太忽然坐了起来,民警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后,三人收拾起行李神色慌张地离开。

  李娟说,这次经历之后,她改变了错误的想法。只要不是明显的残弱无助,她一般都会硬下心来不去施舍。民警称,和李娟一样,面对形形色色、年龄不等的行乞者,善良的人们真假难辨、甚至一次次受骗,致使同情心渐渐麻木,心肠渐渐变得“”了起来,开始对职业乞丐说“”。这也让真乞丐时常得不到有效帮助,损害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市民须防四种行乞骗局

  因常接到职业乞丐骗钱的报警,刘燕义表示,职业化倾向使得乞丐队伍日益壮大,欺诈手段也层出不穷。在日常生活中,市民须提防四类假行乞骗局。

  肢体伤残。这是比较普遍的乞讨方式,采用这一方式的主要是或真或假的残疾人。在我市华北商圈、同天商圈及各大医院附近,这次专项救助都发现了这类乞讨者。有的是真残,有的是假扮的残疾。对于这类乞讨者,人们一般不会吝啬同情心。

  倚老卖老。这类乞讨者多是一些60岁以上的老人,多数以此为职业,因白发苍苍,很容易博得同情。因为他们行乞的范围比残疾乞丐要大得多,除了繁华商业区外,还会出现在沧州火车站、沧州汽车站、阅微食府等饭店酒店门口,因此老年乞丐的收入比较可观。这些人每年农闲时节外出乞讨,农忙时节回乡务农,尤其是到了夏季,职业乞讨更呈高发态势。

  贫困失学。这类乞讨者多数为青少年。他们大多会身穿校服,脚下铺一张“求助书”,内容围绕父母患病,自身无依无靠,希望得到救助上学展开。

  落难求助。这类乞丐初看与常人无异,衣着整齐或怀抱幼儿,他们通常借口途径此地丢了钱包,或以长途骑行到此寻亲无着、身无分文为幌子,向路人乞讨。遇到这样的求助,市民可以表示带他去救助站。如果对方予以拒绝,那多半是骗人的。(通讯员胡祝源记者魏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