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探究农业节水的“农发样本”

29.05.2015  12:31
  河北省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水是影响河北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大难题。现代农业亟须一次“节水革命”。

  

  如今,农业节水的样本意义,正在延伸到更为深广的领域:探索真正可复制的模式,为农业经营主体做好示范,为社会资本做好引领。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河北省建设高标准节水农田336.6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5.7亿斤,实现了为大地“纾困解渴”,为农业“强身健骨”的目标。

  

  责无旁贷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润泽燕赵

  

  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的背后,水资源的缺乏与增加农产品产量之间的矛盾却日益严峻。缺水,如今已是困扰河北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河北省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八分之一。同时由于缺乏喷滴灌等高效节水设施,渗漏严重,渗漏率达50%—70%,水利用率较低。

  

  一面是水生态安全频频告急,一面是农业缺水“紧箍咒”越勒越紧,这样的水情如何发展现代农业?“不能透支明天的水资源!”在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副主任金树林看来,河北用水总量70%在农业,河北的农业必须因水谋变。“积极探索和实施农业节水开发,既是保障京津水源安全的需要,又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产品产量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河北地下水资源采补平衡直至逐年恢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走进一个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汩汩清水涌流向田间,滋润着现代农业枝繁叶茂。

  

  “作为全省首批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任县十分注重发展节水农业,不断加大节水投入,农业用水方式由过去的漫灌逐渐变为全部铺设地下防渗管道、卡口软管输水等节水方式,近年来又采用了水肥一体化微喷、移动式喷灌等技术,节水效果更为明显。”任县县长李海林告诉记者,水肥一体化技术借助压力系统,将小麦、玉米所需肥料配兑成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均匀、定时、定量地浇到地里,省水、省电、省肥、省工效果非常明显。据了解,任县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区涉及5个村、6000亩地,节水率在40%以上,可增产粮食150万公斤,农民增加纯收入330多万元。

  

  武邑县既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也是全省最缺水的县份之一。长期超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过快下降,地面沉降、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逐步显现。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施中,武邑县把推广咸淡混浇—管道输水一体化技术作为重要水利措施,通过在深井附近打1—2眼浅井,让深井中的淡水与浅井的微咸水,按适当比例混合,输入管道,用于农作物灌溉。到目前为止,控制灌溉面积4.3万亩,占改造面积的82%。每年节约深层淡水129万立方米,每亩灌溉费用由90多元降为60多元,每年可为项目区农户节省灌溉费用70多万元。

  

  攥指成拳 打造“效益最显著、农民受益最直接”的农业项目

  

  节水型农业建设是一盘大棋,农业综合开发如何找到发力点?农业综合开发又能发挥多大作用?

  

  金树林认为,以节水为重点的农业开发,其中最大的优势,就在“综合”二字。优化资源配置,补齐生产要素“短板”,完善节水设施功能,有规划、成规模地建设节水农田,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具有稳定可持续性。

  

  农业节水开发的综合效益正在成为政府、企业和百姓的共识。

  

  “自从示范园区搞了节水灌溉,推广地膜覆盖等新技术,蔬菜上市时间提早,价格较晚上市的要高出一倍左右。”张北县馒头营乡王簸箕村田亮说,使用膜下滴灌技术后,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350多元。

  

  “张北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破釜沉舟的倒逼。”张北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副主任王裕禄坦言,近年来,以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为支点,张北县纵深推进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对于农业综合开发的优势,王裕禄颇有感慨:“我们的经验是,农业节水开发,同样要突出综合的理念,集中投入,力保重点,让节水的工程、技术、资金、人力等要素聚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效果。

  

  据介绍,在该县示范区内,整合了多方的项目资金,包括水利灌溉试验站项目、水利局膜下滴灌项目、林业局花田草海生态项目等。“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正在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示范区里全面推行节水新技术、新措施、新品种,规划建设了高效节水蔬菜、甜菜、马铃薯、奶牛养殖四大特色产业区,形成了既优势突出又高效节水的产业带。同时,示范区依托高效节水信息化管理平台科技示范点,建立了完善的现代化农业用水管理服务和智能监测体系,实现科学用水。

  

  随着节水农业生产端的建设,张北示范区配套了产业化项目,2万亩土地流转了1.7万亩,引进了7家龙头企业,培育发展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种养大户70个,形成了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让节水农业真正实现了效益。这条“工程+农艺+管理+产业化”高效统筹的节水新路子,初步实现了“节水、高效、生态、富民”四赢的局面。

  

  再建标杆 探索可复制的分区域节水新模式

  

  “河北省的农业综合开发,从一开始就嵌入了节水的理念,集中资金倾斜投入,拿出土地治理项目60%资金用于农田水利。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随着水资源制约因素的凸显,我们的理念不能停留在从前的旱能浇、涝能排的阶段,农业综合开发需要与时俱进,更关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多考虑生态综合治理的力度。”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副主任于力表示。

  

  2014年以来,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正以更多的投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规模、更为健全的机制,让土地功能升级,让节水效能提高。找准了切入点,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根据全省水资源分布状况和现代农田灌溉方式,推动了“3+1”模式,即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加科技支撑,破解节水农业的核心“密码”。

  

  所谓工程节水,就是以管网输水、设施灌水为突破口,力求解决节水灌溉最后100米的问题;而农艺节水,则以品种耐旱、技术节水为突破口,解决综合节水技术优化组合问题;管理节水是以按需供水、定额灌溉为突破口,解决量化节水问题。“3+1”模式的关键要素是科技,靠科技支撑挖节水潜力,增农民效益,走科技节水的路子,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影响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发挥引领表率作用的重要制约因素。

  

  在工程节水方面,今年河北省将在山前平原井灌区小麦、玉米连作的农田,重点建设低压管道输水工程,地埋管道出水口接软管(小白龙)输水,消灭土垄沟,渠灌区重点建设渠道防渗节水工程;黑龙港流域有季节性河流和客水资源的地区重点建设拦、蓄、引水工程,采用清淤沟道、河网、沟渠、坑塘互联贯通,解决灌、排、蓄水问题;燕山、太行山生态治理项目区,充分利用水库、河流水源,重点建设引水上山工程,兴建蓄水池、塘坝、坑塘、水窖、灌渠、桥闸涵、大口井、梯田等农田水利工程;河北东部有咸水地区,重点建设咸淡混浇管道一体化工程,解决深层水超采及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设施农业和经济作物种植区,重点建设喷灌、滴灌等节水工程。

  

  农艺节水方面,今年将积极引进和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引进抗旱品种和与之配套的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等。推广测土配方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用水需求,推广适宜的农艺节水技术。大力推广有机生物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等综合农艺措施。适宜地区推广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吴桥试验成功的小麦旱作高产栽培技术。

  

  管理节水方面,积极探索和推行农业用水合作组织、浇水服务队、公益性服务机构等管理方式。推广定额灌溉和非充分灌溉技术,最大限度提高灌溉效益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智能化管理体系,推广智能化机井控制装置,IC卡取水,实行灌溉用水计量收费和阶梯水价制度,不断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同时,积极引进和推广新的取水用水管水新技术、新装备、新措施,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新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率,强化科技支撑。(周庆华 陈国际 陈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