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壮士断腕去产能 主动转型赢生机
“刚得知要转岗时,心中满是彷徨和沮丧。全新的环境、不同的工种,在基层磨剑十年到再出发,觉得前景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原是河钢集团宣钢公司一钢轧厂天车岗位工人的余航,在今年7月份转到了公司旗下的检修公司工作。
后来借助岗前培训和扎实的技能功底,余航仅用1个月就适应了新工作,还牵头完成多个技术改进项目,累计创效达5万余元,这位转型非钢产业的“钢城老兵”在新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
一名钢铁工人的转型故事折射出了一个钢铁大省的蜕变历程。分析2016年上半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形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规模首次超过钢铁工业,成为全省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改写了“铁老大”一枝独秀的产业历史,而在未来的产业竞技中,二者的差距还将继续拉大。
钢铁产业交出“头把交椅”,表明河北在完成化解过剩产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培育了新动能,而“做活、做绿、做新”的河北经济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正徐徐展开。
“倒下是为了更好地站起来”
2013年11月,河北拉开了化解过剩产能的序幕。唐山、邯郸、承德等地集中拆除了10座高炉、16座转炉,共压减炼铁产能456万吨、炼钢产能680万吨,涉及8家钢铁企业;
2014年2月,在第二次集中行动中,唐山、邯郸、邢台等地拆除16座高炉、3座转炉,压减炼铁产能671万吨、炼钢产能149万吨;
2016年7月,河北开展史上最大规模化解过剩产能集中行动,拆除6座高炉、8座转炉,压减炼铁产能312万吨、炼钢产能486万吨,此外还包括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焦化等产业的压减产能任务,共涉及8个地市的35家企业;
……
钢铁产业曾是河北的看家产业、“金主”产业,但钢厂大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却让附近居民忧心忡忡,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路子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中央有要求、群众有呼声,本着治理大气污染的根本性措施,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河北发出的号令振聋发聩、推进的步伐铿锵有力。
“军令状”再来。从2013年至2017年的5年时间内,中央下达给河北的任务是压减钢铁产能6000万吨、煤炭产能4000万吨、水泥产能6000万吨和平板玻璃产能3600万标准箱,压减任务量位居全国第一。
“此前,经过几年努力,河北已经淘汰了1368万吨钢铁、8500万吨水泥、2060万标箱玻璃的落后产能,提前两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现阶段压减的这些产能,大多符合国家产业标准。但为了治理大气污染,为了腾出发展空间,河北必须壮士断腕,义无反顾地推进。”2014年6月,河北省长张庆伟在接受采访时掷地有声。
为确保压减钢铁产能的任务按时保量完成,河北将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纳入对各级党委、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省政府分年度与各设区市政府、河北钢铁集团签订责任书,并加强考核督导。
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不缺位。河北为压减钢铁产能开出四条“良方”:一关,按照国家标准强制关停一批;二压,实行差别水价、电价,严格土地、环保执法,提高落后钢铁产能的运行成本,发挥市场的倒逼机制,退出一批;三转,有条件的企业转产其他领域或去海外发展;四并,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扶优汰劣,削减劣质资源,整合优势资源。
产能压减任务的目标年限将至,今年5月,河北召开钢铁煤炭去产能攻坚战动员会,河北省政府与相关市、部门和企业签订了化解过剩产能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今明两年和“十三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截至目前,唐山和邯郸两市公布已完成今年省里下达的化解钢铁产能任务;张家口和廊坊确定了地方钢铁产能全部退出的时间节点;石家庄通过转型升级向高端、承德通过“矿老板”集体转型闯新路、邢台通过推进重点行业去产能等措施力争完成年度压减计划。
“站起来就要站得硬气”
压减产能并不是将某一企业甚至产业简单地逐出市场,一关了之。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巡视员王建分说:“改变的是传统发展思维模式、侧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等方面的指示要求,突出抓好工业发展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河钢集团宣钢公司位于以“半城葡萄半城钢”而闻名的张家口市宣化区。如今公司不再只吃“钢铁饭”,而将非钢产业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许多员工也和文章开篇提到的余航一样纷纷转型。今年5月份,公司鼓励员工提议转型项目,最后34个自主创业项目脱颖而出,其中4个项目通过审核并进入运营阶段。截至9月,已纳入公司管控的非钢单位达9家。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首钢京唐公司”)地处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拥有国内第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洁净钢生产平台。其在做好钢铁主业后,又做起了净水“文章”,建成日产5万吨淡水的海水淡化工厂,解决了内部生产用水问题,节省了大量淡水资源;同时还创新出“汽—电—水”大循环,实现年发电量3亿多度,节约标煤13万吨,减少工业固体污染物排放3万多吨。
英诺特(唐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一家钢铁厂,2008年,唐山迁安市拆掉的第一个炼钢高炉就来自这家钢企,高炉的倒地巨响震得企业负责人决心转行。如今,研发生物诊断试剂的英诺特生物制药已成为河北生物体外诊断行业的领军企业。
延长产业链、研发新技术、转变发展思路……压减产能的“减法”却能催生出企业发展活力的“乘法”。也有人担心压减产能或影响经济增速,而事实已给出答案。今年上半年河北省经济同比增长6.6%,运行好于预期,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累计增速连续5个季度保持在6.5%以上。有关专家表示,去产能不仅没有影响发展,反而使河北经济更加健康、更具活力。
“穿上新鞋走得更远”
上世纪80年代,地处环渤海地区的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成立之初,规划面积是不足2平方公里的砂石荒滩,没有任何资源“老本”可啃。30多年过去,开发区的土地面积翻了60余倍,以中信戴卡为主要动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此茁壮成长。河北省发改委、省财政厅于9月份公布了《2016年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名单》,秦皇岛开发区因智能制造业入选,跻身14个河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之一。
秦皇岛开发区的成长故事是河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的一个缩影。今年5月份,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在河北钢铁煤炭去产能攻坚战动员会上“支招”,要在化解过剩产能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统筹做好去产能和转动能的工作;坚持压减旧产能、培育新动能两手抓,加减乘除一起做,实现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做好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河北正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成为发展新引擎。为此,河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决定》《河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重点,打造新的主导产业。
大量的优秀人才和丰厚资金涌向北京和天津,在强大的“虹吸”效应下,紧邻京津的河北不占优势,不禁有人质疑河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力和前景。近几年,河北一次次用行动打破猜想。
“为什么不来河北?不落户沧州?”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沧州工厂经营支援部总务科科长高岳峋说道,“这里有好的扶持政策,大量的工业用地,又有紧邻京沪高速和黄骅港口的交通优势,是京企外迁的理想之地。”高岳峋作为公司第一批来到沧州的员工,见证了项目从开工到量产的全过程。作为落户河北最大体量的产业协同项目,北京现代沧州工厂仅用18个半月时间就完成施工并投产,创造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的“沧州速度”。
位于廊坊开发区的润泽国际信息港是一家“大智移云”(即为“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简称)企业。作为以大规模云数据中心为核心业务的综合性产业园区,润泽信息港数据中心楼占地8.2万平方米,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占地16.6万平方米,目前已为国家信息中心、证监会、平安银行、中国电信等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海量大数据服务。同时,廊坊还拥有14个省级以上园区,都包含了“大智移云”的关联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和项目承载力。
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时代机遇,河北主动作为,用政策、土地和资源等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京津产业示范项目落户于此,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正逐步成形。目前,河北已和京津合作共建各类园区39个。
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949.7亿元,增长15.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占规上工业比重的17.9%,再创历史新高。河北工业发展实现“有中生新”“无中生有”,转换间便有了天地。
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代表团讲话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河北在跻身“万亿元GDP俱乐部”时有过污染之殇,痛定思痛,再出发的河北全力践行淘汰旧产能、培育新动能的发展路径,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无限活力,也带给人民更多幸福。(孙逸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