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各民族地区大力打造绿美新城
09.01.2015 11:07
本文来源: 民族宗教事务厅
一、以植树为本,深入开展绿化工作
全省各民族地区以植树为本,科学种植,增加绿植覆盖率,全力提升和改善自然环境,为京津冀地区增加绿色肺叶。大厂回族自治县坚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深入扎实开展秋冬季造林绿化工作,建设平原森林城镇。通过节点升级、通道绿化、村庄绿化、补植补造等措施,在县城内各区段利用植物景观营造文化主题,突出景观、生态效益。同时,重点完成全县105个村庄绿化,巩固春季造林成果。在实施中注重科技兴林,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造林绿化技术服务体系的同时,严格贯彻落实《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各项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中幼林抚育和管护工作,着力提高造林成活率。该县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印发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造林绿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引导树立全县群众“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良好意识。丰宁满族自治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吸引省内项目资金,打造自身绿色建设工程。今年,河北省林业厅批准该县新增平顶山和柳树沟两处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达3530公顷,对当地维护绿色植被、加强绿色建设、提升当地经济效益均具有积极意义。
二、紧密结合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优化人居生活环境
全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开展以来,各民族地区积极结合自身实际,科学谋划,创新机制,多措并举,努力提升村落面貌,切实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省民族县滦平按照“打造一个精品村、建设一条示范线、提升一批重点村”的思路,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抓精品、抓特色,64个民族村从中受益,实现配套、整合资金1.21亿元, 15件实事工程完工率达78.3%。该县还创新机制,建立了“行政村主体、乡镇主管、县检查考核”的三级联动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实现对农村环境卫生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管理。64个民族村共建成标准化填埋场4座、在建5座,标准化污水处理厂2座、在建3座,累计配备垃圾运输车49辆,建设垃圾池1498个、配备垃圾桶3118个。青龙满族自治县以14个重点“样板村”带动全县25个乡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县283个村开展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和清庭院为主要内容的“四清”活动。今年,该县投入专项资金9980余万元,共清除垃圾、杂物23.56万立方米,清残垣断壁4750处,清庭院65450个,已建垃圾填埋场132个、垃圾池、垃圾箱7530个,配备垃圾清运车145辆,组建保洁队伍258支。省民族县平泉把村庄绿化作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重要内容,以环村公路、村内街道、休闲广场为重点,打造“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绿色家园。目前,全县村庄绿化工作共栽植乔木16.2万株、花灌木22.5万株、宿根花卉17.3万墩、绿篱7900米。
三、注重科学规划,突出民族特色
青龙满族自治县围绕民族特色,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将民族文化和自然山水有机融合,塑造优美的生态休闲景观,不断擦亮少数民族特色山城品牌。一是“水在城中流”。对都阳河、拉马沟河道实施综合整治,沿河建设绿化景观带,配套建设亲水台、文化亭廊、河堤护栏等设施,着力打造水城交融的都源街生态景观长廊。二是“林在城中绿”。结合地貌特点,加强裸露山体修复,采取植树造林、生物工程等多种措施,提高山体绿化覆盖率,力求让市民看得见青山、记得住乡愁。出台《加强山体保护实施意见》,杜绝随意破坏山体生态行为。该县城绿地率达到43%,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60天。三是“花在道中开”。注重道路绿化的全面性,在主干街道两侧栽植国槐、法桐、樱花等乔木树种3万余株,城区道路绿化率达到100%。注重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以经济林为主,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实施承秦高速公路和南环路绿化工程,着力打造环城绿道系统。四是“人在园中游”。因地造园,利用废弃垃圾坑建成的龙岛公园和凤苑,寓意“龙凤呈祥”;在县城中部建成民族文化广场,成为青龙最具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在合理布局的风园、亲子园、迎宾园和南山生态观光园。特别是投资4700万元建设的南山生态观光园,已经成为满族文化展示、市民休闲健身的主要场所。今年,在深圳举行的第四届全国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青龙满族自治县成功入选了“2014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
本文来源: 民族宗教事务厅
09.01.2015 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