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儿童误食意外伤害事件多发 如何避免祸从口入

21.01.2015  03:56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龚正龙

去年发生多起儿童误食事件

日前,霸州7岁男童小明在母亲洗衣服的时候,跑到屋外过道上,把挂在墙上的农药“百草枯”给够了下来,当作牛奶喝进肚里。被发现后,他先在当地医院接受治疗,后又辗转到北京治疗。医生检查发现,他血液中农药浓度达10%,肺部已经全黑,肝、肠、胃等器官受到严重损伤。“医生说,孩子的存活率只有1%到2%。啥时候能治好,医生也不能确定。”小明的父亲赵进流着眼泪说。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这样的儿童误食事件,河北省去年已发生不下15起,平均每月超过一起。

去年2月中旬,邯郸一男童把零食袋中的食品干燥剂当作糖果误食。3月6日,邢台一5岁女童误把含有化学物质的橡胶棒当棒棒糖吃,致腹泻不止。3月7日,石家庄一2岁男童独自在床上玩耍时,误吞母亲的避孕药。8月10日,保定北市区太保营村7岁男孩误喝了用绿茶瓶装的油漆稀料,致肝肾等器官严重衰竭而去世。9月7日,沧州市一3岁男孩误吞两厘米长别针,差点造成消化道穿孔。10月8日,唐县一4岁男孩将一金属拉链锁头吞下……

石家庄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所长马新颜说,儿童误食系儿童意外伤害事件中的一种类型,是指儿童由于误服不当物质造成的损伤。在我国,意外伤害占儿童死亡总数的26.1%,其中儿童误食最为常见。

疏忽大意和缺乏常识是祸根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消化内二科主任韩占波指出,纵观近些年发生的此类事件会发现,每一起儿童误食事件的背后都隐藏着两个词:疏忽大意和缺乏常识。韩占波说:“导致此类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监管不力以及缺乏必要的监管常识。

国内曾有调查显示,1-6岁的学龄前儿童占到14岁以下儿童误食事件的75%左右。也就是说,学龄前儿童误食几率更大。”韩占波指出,儿童拥有一定的行动能力,同时又严重缺乏辨识能力,所以监护人必须不间断地陪护照料,因为许多误食悲剧就发生在那几秒钟的监管空白期。很多儿童误食事件表明,父母短短的换衣服或接电话的时间,孩子就有可能误吞异物。

儿童误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监护人缺乏必要的监管常识。“有调查显示,农村地区儿童误食发生率高于城市,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孩子误食几率越低。这说明,父母的知识水平关乎儿童的健康成长。”韩占波指出,以药物或有毒物质为例,许多农村地区的家长完全没有意识到应妥善保管这些东西,结果导致孩子们误食。比如保定北市区7岁男孩误喝油漆稀料殒命事件,父母不但用绿茶瓶子来装油漆稀料,竟然还保存在冰箱里,最终导致恶果。

普及教育和加强监管两手抓

从科学角度而言,儿童误食事件很难杜绝,与其事后追悔莫及,不如提前做好预防。”采访中,很多专家指出,目前来看,提前预防可从普及教育和加强监管入手。

马新颜指出,儿童自控能力差、模仿能力强,且对危险缺乏警觉性,因此对于儿童,尤其学龄前儿童,父母应主动进行必要的教育干预,哪怕是教会一些最简单的常识:须明确告诉孩子,哪些东西不能触碰。要吃什么东西,孩子须提前告诉父母。捡到的东西,不能入口食用等。此外,对于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来说,社区或村里一定要开展育儿教育,努力让孩子的父母懂得必要的育儿常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监管,随时消除潜在的危险。“监管不单单是对孩子的监护,还有对容易引起危险的物品的监督处理。”石家庄新天际幼儿园老师单蕾蕾表示,对于家长来说,千万不要为了使用方便而把药品、清洁剂、油漆、化妆品、有机溶液等放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并且经常检查儿童玩具的各个零件是否有松动、脱落。不要用废弃的饮料瓶装清洁剂或化学物品,以免给孩子造成可食用的假象。“另外,对于儿童用品,最好不要让孩子舔食,因为有些产品可能存在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儿童舔食后很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