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企业如何掘金中东欧
阅读提示
6月20日,为期5天的中国—中东欧国家省州产业合作展就会在唐山市南湖会展中心落下帷幕。
这是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暨经洽会期间的一个重要展览,从中不但可以看到各参展区域产业特色,也为众多企业增进了解和合作打开了一扇窗口。
从此次展会,产业界人士看到了河北产业掘金中东欧的机遇。
1、欲闯新路先搭桥
出现在展会现场的任哲扮演着多种角色,一位德籍华人、一位出生在省会城中村的河北人、几位波兰友人的翻译、德国一家进出口公司的总经理,还有波兰信任之桥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伙人。
“公司取名信任之桥,我们就是希望成为一个桥梁,为波兰和中国的经济连接更畅通出力。”任哲说。
任哲本科就读于河北工业大学,硕士阶段留学德国。看到中国和中东欧贸易往来存在巨大市场潜力,他放弃了自己的交通专业,一头扎进了商海。用他的话说,旅外15年来,自己一直在充当桥梁。
“Brige(桥)”也是在展会现场外国友人最常用的一个词汇。来自罗马尼亚阿拉德市政委员会的HUGEL,来自斯洛文尼亚的罗曼,都如是定位自己的角色。
在本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暨经洽会期间,中国—中东欧国家省州产业合作展成为多方关注的一个热点。在展会上,诸多中东欧国家派出了政府工作人员到场向参观者推介自己的产品或投资环境,一些企业界人士也带着自己的产品来到了展会现场。
据捷中友好合作协会执行副主席彼得·穆哈尔克介绍,捷中友好合作协会组织了130人的庞大队伍来河北寻求合作伙伴和商机,其中包括7个州的州长,在展馆现场设展位34个。
“政治家负责握手,我们负责具体的运作,我们来不是只为握手。”信任之桥公司副总经理波格丹·卡科夫斯基说,“我们所寻找的合作对象,主要是对采购波兰食品有意向者。同时也想借此寻找到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可以合作在波兰投资食品厂或建设物流中心。”
记者发现,这些来到展会的人士,很多已经成为中国和中东欧之间经贸往来合作的先行者。
斯洛文尼亚人罗曼娶了一位中国妻子,斯洛文尼亚总统访华时,罗曼带着妻子也去了。总统看到了这张中国面孔,希望她充当起两国交往的文化使者。
罗曼的妻子王飞洋很有商业头脑,她将斯洛文尼亚乃至中东欧很多国家的商品带进了中国,分别在苏州、上海等地设置了体验式消费场馆,以扩大市场影响力。筹备本次展会,她还帮助联系很多经销中东欧商品的商家组团参与。
“与中国数量众多的大企业相比,波兰普遍是中小企业,要是挨个儿来中国开拓市场,成本较高。这些中小企业主认为,与其各自组建团队,不如大家共享一个团队。”任哲介绍,自己的团队就在充当组织共享团队这样的角色。
从自己旅欧多年的经历出发,任哲分析认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普通民众层面,彼此了解还不够深入,还需要更多并且形式不同的桥梁沟通彼此。
中东欧企业在搭建通向中国市场的桥梁,我省企业界也从中看到了增进相互了解的必要。
参加展会的我省代表认为,从展会上看,中东欧企业有和中国企业合作的强烈愿望,也愿意通过合作来分享各自市场。
“与国外一些地区相比,我省企业界对中东欧市场和产业发展情况相对了解较少,需要企业和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增进沟通了解。要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就像闯一条新路,沟通了解是必要之举。”我省一位企业界代表说。
2、找准产业合作的接口
在合作展的河北展区,中车唐山公司的动车组列车模型展台引来不少来自中东欧国家嘉宾的关注。中车唐山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将抓住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在唐山召开的契机,加强与中东欧国家在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的合作。
“中国的动车组已经跑在马其顿的铁路上,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中国投资者进入马其顿。”马其顿共和国对外投资及出口推广局中国区域负责人玛丽安娜介绍起本国的投资环境说,世界银行推出的最适合投资的地区名单中,马其顿位列第12位。
她告诉记者,马其顿正在建设几个大的自贸区,对投资者有很多扶持政策,河北的企业家可以考虑投资该国的汽车配件、农业、能源等领域。而本次展会已有两家旅行社和她对接了开辟旅游线路事宜。
中国—中东欧国家省州产业合作展为16个中东欧国家设置了展区,这些展区如同一个个窗口,用各种装饰展示出相关国家的风土人情的同时,还专门辟出空间,用来招商引资。
商界人士的嗅觉是灵敏的。义乌商人郑淑庆边帮记者做翻译,边感叹:“看来,我同罗马尼亚还有很多生意可做!”坐在郑淑庆对面的罗马尼亚阿拉德市政委员会发展计划署的公职人员HUGEL介绍,从工业到农业,他们与河北可以合作的领域非常广阔。
来自克罗地亚GENIJATOR公司的科学顾问布兰科·巴隆曾在当地的孔子学院就读,能说几句简单的汉语。他此行来中国的使命,就是推广一套发动机内部清洁产品和相关问题解决方案,以帮助中国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对于着力发展绿色产业的河北而言,中东欧有关产业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对接口。”我省一位参观展会的企业代表李先生说。
抱着产业对接目的前来的还有克罗地亚的Josip Topolovec,他所就职的Ina-maziva公司能够解决汽车所用油品带来的污染问题。
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2022年冬奥会也被参展各方看做巨大商机。中东欧国家多有从事冰雪运动的传统,斯洛文尼亚的伊兰公司就派代表到场,展示了该公司的滑雪装备。捷克人托马斯就职于捷克的滑雪服品牌企业阿尔派妮,已经在浙江嘉兴设立分支机构的这家企业,目前在崇礼开设了两家季节性的店铺。来华十多年后,托马斯已经成为一个中国通。而他的妻子就职于另一家来自捷克的汽车企业。
“中国消费者在提高自己对食品等产品的质量要求,看到这一需求,我们就带来了波兰的食用油。”任哲和他的波兰伙伴在展馆内展示了波兰产的肉肠、奶粉、苹果和食用油等产品,他告诉记者,波兰在食品加工业方面很具优势,河北的食品企业可以前往探索一种代工的合作模式。
任哲口中的这种模式就是由波兰工厂负责生产并组织有保障的原料,而掌握着广阔市场的中国企业负责销售,这样可以形成强强合作的关系。
“从此次展会上可以看到,我省从食品到制造业的很多传统产业,都与中东欧地区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合作的切入口可以从技术、市场等不同层面展开。”一家来自廊坊的民营企业负责人说。
3、专业化服务要跟上
“中国人比较看重包装,所以我们设计这种带包装的产品”“我们带来的这种细腊肠,符合中国北方人口味”“这是适合中国女性喝的红酒,有点甜甜的味道”……展会现场不时响起这样的介绍。
这样的介绍对一般参观者而言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但带团参观展会的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陈亮却认为,这背后体现了参展商对于客户需求的了解。同理,河北企业如果想“掘金”中东欧,也要对当地发展环境、消费习惯等做好深入调研。
对此,有关人士认为,了解和进入一个新的市场,不能单靠企业一己之力,需要更多专业化服务来保障。“比如要了解当地法律和政策环境等诸多层面。”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我们的中东欧国际商务研修学院明天就要揭牌了,我们来走访下有关国外机构的需求。”陈亮受访时介绍,这所学院是河北经贸大学携手罗马尼亚、波兰的两所大学共建的,未来,还要在中东欧每个国家都找到合作的高等院校。
陈亮表示,随着河北与中东欧国家各方面往来的加深,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创办研修学院就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他说:“作为一所大学,我们虽然不能冲锋到经贸往来的第一线,但我们会拿出专业的力量,助力河北企业掘金中东欧。”
在那些经贸往来的先行者看来,来自文化层面的差异也是产业合作要考虑的因素。
在华多年的罗曼能深刻感受到两种文化在需求层面的不同体现。他说:“斯洛文尼亚只是个200多万人口的小国家,所以我们更希望做一些质量好的产品,而不是生产大量的、便宜的东西。”
20:40 21.06.2016 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