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铁狮子保护困局:继续修缮还是维持现状引争议
1994年以来,铁狮子就要依赖这些铁质支架站立。图片/新京报记者范春旭摄
在锈蚀侵袭下,铁狮子肚皮上的漏洞越来越大。
狮子的四肢都已残损,仅存的左脚趾,也与整体分离。
诞生于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的河北沧州铁狮子,在当地被称为“镇海吼”,相传为遏海啸水患而造,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久、形体最大的铸铁狮子,显示了我国古代铸造工艺的高度成就。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铁狮子已历经四次修缮。目前,铁狮子四肢断裂疏松,锈蚀严重,需依赖支架站立。
文物专家指出,铁狮子平稳站立仍然是最大难题,而锈蚀更需要日常养护。但对铁狮子的修复已停滞15年,现状堪忧。今年9月6日,新华社发文呼吁保护铁狮子。对此,沧州当地文保部门认为:与其冒险,不如维持现有的平稳。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始终没有收到河北及沧州方面提供的数据资料,如果铁狮子危险严重,将指导地方文物部门采取措施。
15年来,60岁的马春志眼瞅着日夜看守的狮子一天天老去。
这头雄狮,曾经昂首嘶吼,气宇轩昂。现在,它连站稳的力气都没了,四肢断裂疏松,需要依赖支架才能站立。
作为沧州铁狮子管理处的负责人,马春志把铁狮子当做自己的老伙计。
这些年来,马春志定时看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怕大风大雨的极端天气。电闪雷鸣时,他跑出去看狮子是否安然无恙。
铁狮子身上又有了新的裂纹,铁质支架的锈蚀又在加深,每每提及这些,他就心急如焚。
今年9月6日,新华社也关注到了沧州铁狮子的保护问题,刊发文章称“铁狮子千年后虽依然雄伟屹立,但如何保护已成世界性难题。”
文中引述了沧州市文物局局长王玉芳的表述:“沧州铁狮子一直露天置放,每年从铁狮子身上掉落的铁沫有好几簸箕。”
9月13日,马春志又从两米高的台基上扫出了两簸箕铁屑。
2007至2009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永昕群所在的课题组,一直在进行以铁狮子为样本的室外大型铁质文物保护技术的科学研究。永昕群介绍,铁狮子目前现状堪忧,对30多吨重的铁狮子来说,平稳站立仍然是最大难题,任何一个支点受力的改变,产生的细微变化,都有可能让铁狮子的裂纹加剧,甚至倾覆。
现状篇
9月12日,坐上沧州市的一辆出租汽车,师傅有些犹疑。
坐落在沧县东关村外的铁狮子,距离沧州市区16公里。在市区打出租车,务必说清楚是去看“老狮子”。否则,司机会开到市区的狮城公园,那里有一座2011年铸造的新狮子,体量是老狮子的1.3倍。
从市区到铁狮子保护处只有一趟公交901,从火车站出发,经过35个站点,要一个半小时。下车后还要步行大约一千米。
通往铁狮子景区的柏油路两边是大片的玉米地,视线越过成排房屋的灰瓦,能看到一个高高昂起的狮头,还有狮子背上盆状的莲花座。澄澈的天空下逆光望去,狮子的躯体朝向南方,呈现出一个奋力嘶吼的剪影。
铁狮子如今站立在保护者在1984年为它修建的两米高的台基上,1985年,国家文物局在铁狮子周围征地六亩,修筑围墙,建了两间办公室,并聘用专职人员保护。30年过去,低矮的院墙上灰白墙皮大多脱落,墙根杂草丛生。
院子不大,南北长有80米,宽50米。院子东侧一排房屋年久失修,墙体下沉出现裂缝,墙上写着红色的大字,“请勿靠近”。
院子北侧开辟出一个后院,当中的屋子供奉着文殊菩萨。东西两厢房做成了武术之乡和沧州历代名人的展厅。墙上挂满了照片。
9月12日,一个周六的下午,院子安静。售票、检票的工作人员,倚在保护处的大门洞边晒着太阳。
两个小时里,不到10位游客。观看,拍照,到后院转转,前后大约20分钟。来自北京的陈先生觉得20元的门票有些小贵,他拿雍和宫的25元门票作比较。“雍和宫值得看的可比这多。”他转而又说,“可毕竟是国宝嘛。”
衡水的张先生送刚考上沧州师范学院的女儿上学,“没什么其他地方可玩,都说最有名的是铁狮子,过来看看。不看后悔,看了也后悔。”
游人围着台基转着圈,走走停停,吃力地仰着头,用手遮住直射的阳光,才能看清它腿部、躯体上的细节,项背却不得观。
它体积太庞大了。据北京科技大学2001年4月的一次测量,铁狮子身长6.264米,体宽2.981米,通高5.47米,重约32吨。
“这些铁柱子太丑了,狮子一点不威武了。”一位游客抱怨着。他说的是十六根直径15厘米的赭红色的铁管。铁管支撑在台基和铁狮子躯体之间,像一个正在施工的脚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