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质监局开展区域性产品整治侧记

08.01.2015  19:19

一个不漏“过筛子

——河北省沧州市质监局开展区域性产品整治侧记

      □ 兰莹莹

      近年来,河北沧州市质监局采取借力政府、完善机制、打扶结合等措施,扎实推进区域性产品整治提升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产品质量水平稳步提升,促进了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

      针对区域性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该局专门组织力量对重点区域产品质量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同时,根据对东光包装机械、南皮五金机电、青县电子机箱、献县建筑扣件等产业调研情况,组织撰写了5份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调研报告呈送市领导,引起了市领导高度关注,市政府主要领导3次做出批示给予肯定,并将报告批转有关县市和部门贯彻落实,要求全力配合质监部门,集中一切力量抓好区域性产品整治提升工作。

      为推动整治,该局局长宋忠秋多次带队到献县、河间、东光等相关县市,与当地党委、政府领导进行沟通、协调,共同分析区域性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隐患,推动地方党委、政府上位区域性产品整治工作。在市县质监部门的积极推动下,献县政府7次以政府名义召开有关扣件整治会议;该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整治工作,地方财政拿出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对电线电缆、汽车配件企业抽检;东光县委、政府领导对食用塑包整治作出专门部署,并就整治工作多次调度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保障了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针对一些区域性产品反复整治、重复反弹和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现状,该局对辖区内重点区域性产品进行拉网式排查,一个不漏“过筛子”,对每一个企业的现状进行全面深入调查,建立详细的监管台账。同时,将责任落实到人,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为加大整治力度,该局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式”大稽查机制。横向成立“3个特别行动队”,以严查严办大案要案为切入点,对区域性质量违法行为进行严打重处。纵向加强突查暗访、监督抽查、日常巡查。系统上下共出动执法人员4336人次,检查企业1406家,责令问题企业整改300余家,立案查处违法企业72家,有力震慑了违法生产行为。

      “2014年,我们对43家违规企业负责人进行了约谈,督促其制定整改措施,及时解决问题隐患。”该局稽查队队长赵俊安说,针对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查发现的问题,建立企业约谈制度。根据12365举报中心收到产品质量举报、投诉等情况,加大对企业的后续监督工作,对依法处理的企业,定期开展“回头看”,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将质量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点。

      “从严整治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产业规范健康发展。”该局局长宋忠秋介绍,在整治上不能搞“一刀切”,一棍子打死,要有的放矢,分类施治。该局坚持“扶持一批、整治一批、取缔一批”的整治原则,加大对诚实守信、规范发展企业的技术帮扶力度,培育典型,打造标杆,引导企业走品牌效益路;对有改造和提升空间、有办证意愿的企业,采取“休克疗法”,责令其停产改造,全力以赴搞帮扶,直至取得生产许可证;对规模小、生产条件差、经济效益惨淡、整改无望的企业,一律叫停,劝其转产。

      为解决区域性产品无证生产问题,该局积极争取省局支持,将东光塑料包装产业作为全省区域性产品简化流程、集中办公的试点,开辟办证“绿色通道”,提供许可工作上门服务,集中受理许可申请,简化许可流程,加快审查审批速度。目前省局已分两批对35家企业进行审查,其中15家企业获证,20家企业通过现场审查,示范带动了其他企业积极进行软硬件条件改造,主动申请办证,推动了地方特色产业走向健康良性发展轨道。

      同时,推行“订单式”服务,制定企业提升培育计划,解决企业个性化需求。免费为企业开展专题知识培训,指导、帮助企业完善基础资料,以座谈会、现场办公会、观摩示范、专家现场指导和警示教育等方式,帮扶40余家企业进行厂房规划、改造。邀请省局专家就产品检验、生产许可证细则等内容对200多家企业进行操作技能培训,专场考核企业“三类人员”400余人次。

      整治提升给该市区域性产品带来了显著变化: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通过采取整合、取缔等措施,先后促使100余家规模小、效益差或有严重质量违法行为的企业退出了生产领域。产品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在重点整治产品监督抽查中,电线电缆国家、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连续两年保持100%;汽车配件市、县级监督抽查合格率100%;建筑扣件抽查合格率与去年相比提高了43%。质量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