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建设“四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07.10.2014  13:03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李丽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张近情、戴绍志)投资6亿多元的图书馆、博物馆建成投用,成为地标性文化建筑;在全市扶持培育1000支文艺团队;以武术之乡、杂技之乡、工笔画之乡,打造文化品牌……近些年沧州市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加快推进,文化设施、文化服务、文化活动和群众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新气象。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在一个地方发展中集聚精神力量、提高城市品位、强化人文环境支撑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沧州市以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为目标,强化政府投入,发挥典型示范带动,组织开展了公共文化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示范单位“四个示范”建设活动,激发城乡创建热潮,进而形成了有设施、有内容、有活动、有效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文化设施和城乡建设协同推进。该市将公共文化设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步规划、推进,建起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在中心城区,积极推进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体育场、体育馆、会展中心、大剧院、道德馆等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在县城,扎实推进公共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建成县级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18个,数字影院14个,文化艺术中心5个。在乡村,建成4803个文化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5300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三年来,全市文化事业投入总计超过17.3亿元,年均增幅48.5%,超过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30.8个百分点。仅2013年文化事业费支出就达7.9亿元,比上年增长67.6%。

    丰富活动内容,把文化融入城市生活。该市将众多“无形”沧州文化元素,融入“有形”城市建设、城市生活中。在名人植物园,20座沧州历史名人青铜塑像矗立其中,历史名人背后的故事,成为人们解读沧州的简明“读本”。在大运河景观带,世界文化遗产与绿化亮化等城市景观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幅地绿水清、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重铸铁狮“镇海吼”,成为沧州“零地标”。在沧州文庙,16名状元、666名进士的历史陈列,不仅展示着沧州的人文厚重,也体现出沧州对人才的尊重与渴求。在沧州道德馆,575名“沧州好人”被请进沧州“名人堂”,与历史文化名人共处一地,彰显沧州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好人文化氛围。

    强化活动载体,打造特色公共文化品牌。该市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武术之乡、杂技之乡、工笔画之乡为招牌,以吴桥国际杂技节、沧州国际武术节等为抓手,打造文化大品牌。坚持办好“和谐沧州 百姓乐”、“沧海铁狮情·名家故乡行”、“百万阅读”等特色文化活动,扶持开展运河区社区文化艺术节、新华区邻里文化节、孟村县乡村大戏台、河间诗经文化节、盐山千童信子节、沧县古韵书场等品牌活动。该市还尊重群众文化需求,发挥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组织开展了培树群众文艺“千团百佳”活动,在全市扶持培育1000支文艺团队,选树“百佳社团、百佳明星”。

    保障创建成效,提升发展软实力和群众幸福指数。一方面,提升新沧州城市魅力。博物馆、图书馆、规划馆三馆相得益彰,让西部新城变得更加厚重、有品位。各县市把挖掘传统文化作为提升县域经济软实力的重要抓手,献县汉文化园建设和单桥修缮、南皮张之洞公园建设、河间府署和光明剧院修复、东光马致远公园和荀慧生故里建设、青县盘古文化开发等相继启动建设。同时,展示新沧州美好形象,河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国际拳击擂台赛、武术节、杂技节等等,各种赛事接连不断。2013年沧州首次进入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