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良医  ——沧州市中心医院十三年弘扬“好人精神”纪实

26.02.2015  16:57

  医者,仁术也。

  ——代题记

  沧州市中心医院近13年的发展,充满节奏感,像一部幻灯片,光与影,成长与蜕变,赏心悦目。

  医院壮大,伴随声名雀起。很多人慕名而来求医问药,患者汇聚,已辐射包括京津在内的23座城市。

  作为河北四大区域性医疗中心之一,市中心医院的独特魅力,成为业内瞩目的“沧州现象”。很多人不明白,这座医院取得如此快速发展的秘诀在哪?

  “建大院,必须有良医,施仁术,行善事,不可或缺的是‘好人精神’。”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温秀玲说,一个向患者微笑、为患者落泪的医院,在群众心目中,才能扎下根。

  “医疗卫生事业的竞争同样是残酷的,并非每家地市级医院都是蓬勃发展的。”记者在采访中,对一位外地患者的话记忆犹新。

  医院是服务者,服务的是老百姓,在病患遭受身体和心灵双重创伤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善术仁心。

  海兴县张会亭乡农民路林盛家境贫寒,雪上加霜的是,一对双胞胎女儿同时患上先天性贫血症。为给孩子治病,全家人四处借钱,到处求医。求医路上,妻子又遇车祸身亡,大女儿不幸离世。他连回家的火车票都买不起,抱着小女儿一步一磕头,在好心人帮助下才回到家中。市中心医院得知后,派医生专程把路林盛的小女儿接到医院救治,先后两次住院,两次减免医疗费用,还负担起一家人的伙食。经过治疗,小女儿病情逐步好转,性格刚强的路林盛抱着孩子放声大哭,心里的苦楚和委屈终于释放出来——他看到了希望。

  作为百年医院,市中心医院成立117年来,“博施仁爱”的立院宗旨始终未变。

  在医院综合楼正厅,高悬一匾:善行天下。这代表着医院精神。外表给人以女强人印象的温秀玲,内心有着普通女人的慈悯与柔弱。她喜欢鲜亮的颜色,喜欢看到一张张的笑脸,“宁可医院关门,不愿百姓生病”。

  自2001年上任伊始,始终在医疗卫生事业打拼的温秀玲就告诫全院医护人员:群众将生命和健康交付医院,这是对咱莫大的信任,每个人都必须付出同等的赤诚和爱心来帮助他们。

  建大院,先要塑良医;做良医,先要做好人。

  “好人精神”在温秀玲看来含义丰富。“不是救一个人,帮一个忙就是好人,它需要人在内心真正向善,并在贯穿一生的言行中体现出来,且不受时间和空间局限:无论在家还是在外,对人还是对事,在明还是在暗,好就是好,不会改变。”温秀玲说,在市中心医院,13年始终在塑造这种精神。

  她坚信,唯有真正的善意,患者才能体会。体会不到关爱的医院,规模再大,医术再好,患者也不会满意。

  有好人才能兴万事。“事在人为,沧州提出建设‘好人之城’,这是推进城市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在医院就要把全部心思放在为社会担责、为患者着想上。”在温秀玲心目中,患者是裁判员,他们手中有着衡量医院满意度和“好人精神”是否落实的标尺。

  作为医院,能够治好病是百善之首。只有发展好了,才有条件和能力给老百姓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也才有实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没有高超的医疗技术和先进诊疗设施,医院为民服务,就是一句空话。近13年来,市中心医院不图虚名,排除杂念,埋头发展:

  13年来,医院连续制定和实施三个“五年发展规划”,推动整体规模扩增和环境改善,着力拓展医疗服务领域,细分和完善各种学科专业建制,不断满足患者需求……

  13年来,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先后建成综合楼、外科楼、放疗楼,收购了原狮城供销大厦作为行政办公楼和儿科楼,收购了原婚检中心改造为体检中心楼;接收了原沧州大化集团职工医院并转型为大化分院,将第二门诊部成功扩展为南院区;接收了原沧州市中医院,扩建为脑科医院和中医院;整体收购了紧邻的河北工专校区6.5万平方米土地和8.3万平方米房屋。医疗业务用房由原来的3万平方米增至30万平方米,住院床位由不足600张扩增至3518张,临床科室由不足20个扩增至126个,近50%的学科专业成为省级重点专科,实现了从一家普通医院到国内屈指可数的规模大院的跨越式发展……

  13年来,以精英人才为核心的高素质团队逐步形成。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06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硕士达到800余名,300余项技术问鼎国际先进……

  13年来,医院学术层次稳步提升。建成1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8个省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4个省级临床重点培育专科,20个市级重点(发展)学科。心血管介入诊疗、造血干细胞移植、肝肾移植、心脏冠脉搭桥等一系列高新技术项目,从无到有,日臻成熟。先后举办了“中国——新加坡国际冠心病介入新技术论坛”“全国中青年消化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大量高级别学术会议……

  13年来,高精尖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先后购置了东芝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 T、G E3.0T磁共振、5台高端大型导管机等诸多标志性大型医疗设备,为医疗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群众去京津等大医院就医比例,减轻了就医负担……

  13年来,医院社会效益指标始终保持良好。年门诊量从30万增至200万人次,年住院床日从12万个增至150万个,收支结余率稳居全省第一。像“家庭”一样用心经营,持续实现零负债健康发展。在工作量成倍增长的同时,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从45.96%下降到41.56%,平均住院床日从12.3天缩减到10.2天,次均住院费用增幅低于全市居民收入增幅,群众就医费用明显降低……

  13年来,医院收获社会各层面广泛好评。跻身“全国十佳百姓放心医院”,摘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200余项荣誉称号,作为8家代表性医院之一,在全国作“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经验介绍,在医疗战线和群众中树立了口碑和品牌……

  大医精诚,13年励精图治,为锻造和弘扬“好人精神”筑牢了根基。去年底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实现全面合作,更为医院实现由大院向强院转化提升丰满了羽翼。

  医疗是最大民生,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让身处困境的病患感受到温暖,是医院的责任。

  影响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医院的责任,就是济世救人,将爱与温暖送到困难群众身边。

  张明娟,沧县大官厅乡东留肖村一名15岁女孩,父亲在她12岁时因病去世,母亲双下肢瘫痪。2014年上半年,明娟又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家里每月仅靠200元低保生活,数万元的医疗费无异于天文数字。

  而幸运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家庭。在社会爱心志愿者帮助下,她们凑齐了医药费,在市中心医成功接受了手术,并获得医药费减免。温秀玲赶到病房看望,抱着孩子流眼泪。明娟出院后,她又和同事专程前往家中探望,看到母女俩住的房子四敞大开,没有围墙,墙上土皮剥落,破旧不堪。“这要万一来个坏人,多危险啊!”温秀玲和大家商量,共同捐资为娘俩盖起了三间正房、一间偏房,给大门装上了大锁,结结实实的,“这样她们就安全了。

  市第二中学高三学生宣金学,2004年给温秀玲写来一封信。信中说高考临近,老师们很辛苦,“赵老师的眼睛有些看不清东西了,有一次晕倒在讲台上。温阿姨,您能帮帮我们老师吗?给我们老师做一次体检,让他们都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医院组织的专家组很快带着设备来到市第二中学,为80名老师进行体检,并为老师们免费发放了价值5000多元补血养气药品。2005年起,医院还无偿担负起市第二中学家境清贫却品学兼优的宏志班全体学生的身体保健工作。

  不管在院内还是院外,看到或听到有谁需要帮助,每名医院职工都会伸出援手。

  提秀兰,沧县杜林回族乡杜林村一位90岁老人,和58岁的智障残疾儿子相依为命。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却每天为照顾儿子辛劳。医院爱心小组前去探望时,看到浑身脏乎乎的儿子躺在床上,房顶上爬着成群的老鼠,墙上是乱涂乱抹的粪便。对这一切,他们没有嫌弃,定期送来慰问金及米、面、油等生活日用品,一帮就是多年,还设法为母子二人寻找合适的养老机构,耳聋眼花的提秀兰老人笑中带泪。

  很多受助者,最后都成了医院的亲人。杨志强,一个把医院当家的孩子。从8岁那年,温秀玲开始资助他。那时他的父亲刚刚车祸去世,母亲带着他们3个孩子艰难度日。他管温秀玲叫“温妈妈”,当兵、上军校、复员找工作、参加公务员考试,直至相亲、结婚,比亲妈操的心还要多。现在,志强有了体面的工作、稳定的家庭,幸福像阳光一样明亮。在医院为他举行的结婚典礼上,又回忆起这段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故事,杨志强说:“等我和爱人经济条件好一些了,也要像温妈妈一样去帮助别人,能帮多少就帮多少,能帮多久就帮多久。”温秀玲瞬间落下泪来,如果每个人都能懂得爱,都去施予爱,这个世界该有多么美好。

  在宁夏,在京津,在承德,在保定……在各个地方,只要听到有人生活在困境,温秀玲无论多忙都抽出时间去帮助。“哪怕行千里路、万里路,也要让困难群众感受到人间温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就如同种子发芽一样,爱的力量迅速在医院扩散。为素不相识的患者买药送饭,又回访探望结成“亲戚”的徐鑫;无数次参加爱心组织献爱心活动,参与并组织了10余次大病救助活动的张艳丽;狮城首位女性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侯明明,带动同事刘亮、顾德钦先后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延续患者生命,一家医院连续出现3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在全省唯一……

  心血管内四科医生宋坤青,时常参加献爱心活动。他是一个农村孩子,常想在自家门口为乡亲们体一次检,瞧一回病,但由于离家远,工作忙,很少回家。2014年初,他萌生了一个想法:组织一支专业医护队,免费为百姓服务。把想法一说,很快得到呼应,他和心胸外科医生张玉辉、骨一科医生赵跃江、中医科医生李泽钊等组织了医疗公益团体——“阳光暖暖”,并开展了一系列惠民服务。他们凑钱购买了血糖仪、血压计、心电图机等必要设备,利用节假日探望孤寡老人,为其建立健康档案,指导健康饮食;来到农家门口定期、定点组织义诊、体检;来到社区、学校举行健康公益讲座……宋坤青说,每次为百姓看病,就像回家一样,感觉他们都是自己的父老乡亲。

  像这样的爱心团体,在医院各科室已遍地开花。第七届“沧州好人”典型代表戴殿禄从医30多年,作为市肿瘤诊疗中心主任,无数次面对贫病交加,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病人,也一次次和医务人员一起默默奉献爱心。一位农村患者被诊断为胃癌,她的丈夫哭了,家里还有卧床不起的老人,有正在上学的孩子,只能拿出几百元看病。当他决定放弃治疗,准备回家时,戴殿禄却成功为他妻子实施了手术,所有手术费用都由科里人员自愿捐助。

  和患者坐在一条板凳上,真正融入血液地去爱、去理解、去感受。“做好人,不见得轰轰烈烈,有时一个微笑抵得上黄金万两,以一颗砰砰跳动的心,给人以掌心般的温暖——也许不那么强烈,却真实、亲切、近在身边。这是我们的标准。”温秀玲说。

  大爱当施之于众,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就医难题,不能仅靠一家之力,通过帮扶乡镇卫生院和建立社区卫生合作医疗,布点成网,把更多疾病解决在基层。

  大医治未病。在市中心医院,专家发现,许多疑难重症在初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预防和治疗,天长日久,以致小疾成患。

  而未病先医,市中心医院鞭长莫及,基层卫生院所又缺乏实力——尽力帮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机构提升水平的决策开始酝酿。

  2003年春,“非典”突如其来,本就基础条件薄弱的基层卫生院所备受考验——作为群众身边的医疗服务机构,在防病治病中举步艰难,成效微薄。市中心医院坚定了信念:作为一家公益性医院,必须有所担当,要对基层卫生院所实施技术帮扶,把医院发展的根系扎根群众之中,让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完善,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级服务。

  “非典”战役一结束,医院工作人员就开始走村串户,对全市基层卫生工作现状进行深入调查。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一道道难题摆在眼前,需逐一破解。

  2003年9月24日,以市中心医院为总部单位,118家乡镇卫生院为会员单位,组建起“沧州市中心医院——乡镇卫生院医学技术协会”。由此拉开市中心医院“技术帮扶、卫生支农”工作序幕。

  这是一系列毫无报酬的公益性帮扶,市中心医院做得扎实细致:

  他们和乡镇卫生院联合成立“沧州市肿瘤防治协作体系”和“沧州市糖尿病防治协作体系”等,组建起40个初级筛查站,共筛查6万余人,使农村患者真正做到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他们选派资深专家和技术骨干,对乡镇卫生院薄弱专业和科室进行重点帮扶。至今已有225名副高职以上专家到各乡镇卫生院从事帮教,免费接受进修、学习者达8664人次,有效提高了乡镇卫生院管理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

  他们通过建立特色专科,培养造就了一批知名卫生院。心血管内科定点帮扶河间市行别营卫生院,不仅帮助调整了科室布局,设立了急诊科,充实了急诊室设备和人员力量,设立了内科病房,还根据业务发展,将心电监护仪和抢救车无偿捐赠出来,帮他们建立起心脑血管病特色专科。目前,心脑血管病患者已占到行别营卫生院就诊患者的30%,成为周边颇有名气的专科院所。当地群众患病后上大医院“排队”就医的状况由此得到缓解。

  帮扶机制运行至今,市中心医院共组织下乡活动1832次,派出卫生技术人员14412人次,免费培训基层卫生技术骨干99820人次,使600余万农村群众从中受益……这一在全国率先启动的医疗帮扶制度,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协会会员单位已扩充至197家乡镇卫生院和4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基本覆盖全市的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原本在县级医院和小诊所夹缝中尴尬生存的基层卫生院,一举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走出医院,走出沧州,走出国门,把“好人精神”播洒在行进路上,用“善行天下”呼唤起社会爱心,将建设“好人之城”内化为自觉行动。

  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医护人员的身影。大善无疆,每逢有突发事件,不管何时何地,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都会挺身而出。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市中心医院第一时间派出13人医疗救护队赶赴前线。

  巨石、塌方、断崖、余震……随时有生命危险。救护队员全部坚守在救灾一线,“不抛弃、不放弃,坚持最大限度挽救灾民。

  队员李学峰冒着42摄氏度高温,奉命赶往四川德阳市区10公里外救治震后伤员。他详细了解每位伤员病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一个一个为他们清创换药。晚上回到驻地,有3个疑难病人在等待会诊,他来到病房拿出诊疗意见,并参与抢救一位危重患者,经过2个小时抢救终于使病人病情稳定下来。这时,已是深夜。第二天一大早,他又赶往10公里外诊查前一天救治的病人……

  “每个人都是这样,拼了命一样,身体仿佛不是自己的,能动就在灾民身边。”李学峰回忆,当时一位82岁的老奶奶,双目失明,在地震中被砸伤腰部。当听说是河北沧州的医疗队来救助他们时,老人家泪流满面,说:“谢谢你们,你们大老远的辛苦了。”李学峰说不出话,老奶奶看不见的世界,充满美好,在那份美好里,从此有了沧州人的身影。

  在抗击“非典”、应对“三鹿奶粉事件”、维护奥运安保、抗击禽流感、4次援疆以及参与重特大交通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救援、重要会议医疗保健等多次公共任务中,他们始终不计得失、冲锋在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援外医疗救护,沧州同样书写下浓重笔墨。在尼泊尔、扎伊尔、突尼斯、加纳等国家到处留下市中心医院援外医疗志愿者的足迹。

  魏金栋,市中心医院援非志愿者,于2010——2012年参加第14批中国援刚果(金)医疗队。

  到刚果(金)一个月,魏金栋就患上传染病疟疾,高烧寒战,恶心呕吐,体温高达40摄氏度,但他一天班没休,带病坚持工作,一直输了一周液才有好转。

  将近3年,按照国家规定,期间可回国休假一个月,魏金栋放弃了这一待遇。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和队员一起为当地居民提供专家级医疗服务,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援外任务,受到了刚果(金)卫生部嘉奖。

  援非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至今让魏金栋记忆犹新。一名被诊断为下颌肿瘤的黑人患者,按当地医疗条件无法医治。这名患者当时47岁,有4个孩子,家庭非常贫困,渴望活着。而市中心医院的颌面外科无论技术还是设备,都很先进,魏金栋希望他到中国接受治疗。通过与国内院方沟通,并将病人局部病情资料传送后得到回复,市中心医院完全有能力承担这次大型手术,并有把握把病人治好。

  医院承诺,本着国际救援精神,可免除一切治疗费用,甚至还可以承担病人往返机票、路费及生活费用。但病人家族经过商议,放弃来中国治疗,随着病情恶化,半年后,患者就去世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偶尔想起,仍觉惋惜。”在医者看来,生命至上,在遥远的非洲,始终留有一丝牵挂。

  大仁无迹,大善无形。种种牵挂,聚合成市中心医院日益浓厚的好人风尚,愈是牵挂,愈是虔诚,心怀苍生,泛爱者众。

  起初一点善念,如今已成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