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路上】沙石峪:现代愚公三部曲 谱写美好未来

12.09.2014  11:20

上世纪60年代,遵化市沙石峪村发扬“愚公精神”,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奇迹。此后半个多世纪里,沙石峪人继续移山、治山,把当年“光秃秃”的石头山,变成了今天满目青翠的“绿色银行”。系列报道《赶考路上》今天请听:《沙石峪:现代愚公三部曲》。

李凤忠:就在这个地方落的飞机,我们修了一个临时的飞机场,直升飞机着陆地。

在沙石峪纪念馆门前,68岁的李凤忠大爷指着的一块水泥地回忆起60年代,周恩来总理两次乘坐直升飞机到沙石峪视察的情景。

李凤忠:总理说,我在高空上看了你们的自然条件,沙石峪的自然条件太恶劣了,要土没土,要地没地、要水没水,你能把这帮人养活活了,真不简单,你们才是当代的活愚公啊!

沙石峪位于遵化市区东南20公里燕山山脉中,解放前,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上世纪50年代,沙石峪人在老支书张贵顺带领下,“挖山不止”,硬是从青石板上造出了500多亩“良田”,被誉为“现代愚公”。

沙石峪学愚公挖山,首先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村里陆续建起了轻质碳酸钙厂、采矿厂、景观石加工厂等,走出了“移山致富”的第二步,山上的石头,变成了赚钱的香饽饽。

然而,这些工厂也给村庄环境、周围生态造成一定影响。现在,沙石峪又开始了,创业致富的第三步,山地种树,平地种梁,坡地开辟成葡萄园、采摘园,每年村里都会有大批游客前来着参观、游玩,很多村民也顺势开起来农家乐。

沿着平整的水泥路,记者来到村民闫国生的家,他家是遵化市旅游局挂牌的三星级农家院。8间客房收拾得干净整洁,屋里屋外全部镶着瓷砖,自来水随时供应,厕所也是座便式冲水厕所。

闫国生:以前破破烂烂的,厕所就是随便挖个坑,哪都是苍蝇,现在没蝇子没蚊子的,特别卫生,我这就是最高级别的了在村里来说,有客人吃饭什么的卫生一点,就跟城里一样了,一个妇女在家干,收入2万多块钱吧。

金秋九月,正是葡萄上市的季节,进村的小路旁边,有很多卖葡萄的村民招揽着游客前来采摘。现如今,沙石峪村发展以葡萄为主的种植园面积达到1200多亩,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8000多元。

村民李广顺:采摘的挺多,带着家人、孩子,到我们村来,一般就是自己采摘,摘完之后,在我们村逛逛、玩玩,在我们村的纪念馆看会,在村里的农家院吃点饭,天津的北京的都有,道边的车都满着。

在新修的环山路上放眼望去,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村里栽下的松柏依然苍翠;几代沙石峪村民开山凿出的梯田依然造福着当地百姓。一种精神,一面旗帜,承载着过去,也引领着未来。(河北电台记者王智博、陈剑晨、丽红、唐山电台记者宋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