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利 感光新材料领域的“弄潮儿”

13.05.2017  15:15

  □记者 胡晓梅

  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向新材料转型过程中,除了在感绿医用X光胶片、乳腺胶片、干式非银医用胶片等医用材料研发领域诞生一项项中国第一外,在印刷影像材料、图像信息材料和高性能膜材料领域研发的主导产品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工作者江晓利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刻苦攻关 打破国外垄断

  江晓利1995年从吉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入职乐凯集团研究院,从此就一头扎入感光材料理论研究和产品研发中。他先后担任过专题组长、项目经理,主持了一个个新项目的开发工作,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工程硕士班学习,先后获得了北京化工大学材料专业工程硕士学位和河北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学位。

  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江晓利在新材料项目研发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主持研发的数字医疗成像用的热敏干式非银盐胶片系列产品,2010年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相关技术申报的国家专利在2011年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该系列产品2013年获得了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底,江晓利主持了自己的第一个研究课题——低银医用X光胶片的研制。这是采用一种新技术,降低医用X光胶片涂布银量的研究和产品研发。当时,该技术在国外已经成熟,但所涉及的一系列技术国内公司还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江晓利承担课题后,系统地进行了文献资料的总结和分析,并主动向业界专家学习请教,从卤化银乳剂制备、光谱增感和余色消除、稳定性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各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验。到2001年,研制成功了G型医用X光胶片、C型医用X光胶片,新产品凭借成本更低、分辨率和感光性更高的优势,快速实现了产业化。

  首战告捷,江晓利并没有停歇。2002年,面对乳腺胶片主要依赖进口而且价格很高的市场情况,他瞄准市场需求,担起主持这种胶片的研发重任。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新产品成功出炉,经试用产品达到理想效果并顺利实现产业化,又填补国内一项空白。

  接着,江晓利又开始了干式非银医用胶片的研发。在该项目研发过程中,江晓利和项目组同事经过连续几年的努力,先后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发出了热敏微胶囊成像技术,实现了热敏染料的稳定保存、高分辨率和高宽容度。2006年,项目组完成产品研发工作。在2008年到2010年间,在负责车间生产技术支持的同时,主持了热敏干式非银盐胶片产品系列化工作,成功研制了两种新的不同性能的干式非银盐胶片,丰富了产品序列。该产品也已经成为乐凯集团黑白感光材料厂的支柱产品。2008年产品实现产业化。同时,还分别主持完成全透明和半透明热敏胶片研制任务,产品性能达到进口胶片水平。

  “2005年,我们主持研发干式非银盐胶片时,国内进口产品一张卖到40多元。到2008年,乐凯的这种新产品在市场试用,进口产品降至每张30元。而到2010年,乐凯产品批量投放市场,降至一张10元钱。”江晓利说,大约2008年前后,他参加国内一次技术成果展销会,当时国外客商展示的医用新材料产品,每张报价1700多元。当乐凯产品亮相展台,国外产品立刻降至486元一张。

  埋头创新 永不言败

  勤奋钻研,是科研工作者的优秀品质。江晓利说,在研发干式非银胶片时,解决产品分色的缺黄色色谱问题曾经困扰了他3个月。那时,他一头扎进资料堆中,没白天没黑夜的查数据,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最终攻克了技术难关。

  在研发中,江晓利常遇到的问题是,有时感到新产品开发的技术路线没有问题,但拿出研发新成果还是很难,研制过程中到处碰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边研发、边找问题、边调整思路,不管反复多少次,也要把难关攻克。”江晓利说。

  伴着乐凯的转型,江晓利的勇于科研创新,还丰富了企业的技术储备。2012年到2013年,他主持了锂离子电池隔膜涂布改性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市场调研,确定了三种涂布技术路线,2012年涂布产品完成实验室开发工作,产品性能获得国内主要电池厂商好评,2013年建立了中试试验线,完成了中试实验,具备了中试线小批量供应能力。2013年,他还完成了耐热聚合物涂布配方的实验室研究,实验室样品经用户试用,性能优于当前市场主流产品性能。

  这几年,江晓利还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热敏涂布材料开发课题》的研究工作,并顺利通过了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评审。主持了国家发改委的能力建设项目《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主要研究内容是数字医疗成像耗材研发平台建设,完成了项目规定相关工作内容,并通过了河北省发改委主持召开的验收评审。从2014年初开始,他又承担了银盐热敏医疗胶片研制任务。

  面对成绩和荣誉,江晓利显得很谦逊,“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在这个领域里打圈圈,研发新产品之间都有我熟悉的技术关联,所以研制产品的成功几率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