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屈服的守候(驻外亲历)

21.06.2017  03:01

 

 


            南极,这片地球上人类最后发现的冰雪大陆,一直以来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着人类去探知。
            从1984年至今,中国先后在南极建立长城、中山、昆仑和泰山4个考察站。经过33年的南极科考,一批批勇士带着中国人探索南极的梦想,一次次踏上那片充满危机的大陆,一点点揭开了南极神秘的面纱,在南极大陆的雪地上留下深深的足迹。
            南极,一片冰雪的胜地,象征幸福的南极光,圣洁而美丽,这是大多数人对南极的印象。然而,当你在南极连续生活17个月,一切都不同了,暴风呼啸着似乎要将一切撕碎,纯净的冰雪下面可能隐藏着一个个陷阱,极夜的标志不是绚丽的极光而是无止境的黑夜与孤独。
            越冬考察队员在南极进行考察,一待就是一年多时间,严寒中的寂寞,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要经受南极的狂风暴雪、克服极昼极夜带来的生理上的紊乱、忍受远离亲人朋友的孤独寂寞,父母长辞无法送别、妻子生产无法陪伴左右、孩子成长无法言传身教……许多考察队员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作为中国第二十七次南极考察中山站站长,我曾经在中山站连续工作17个月,带领16名队员,除了要维持考察站的正常运行外,还要承担各项科研考察任务,其间的酸甜苦辣只有我们自己能体会。
            中国南极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陵地区,每年5月中旬就进入极夜,极夜期间不仅见不到太阳,天气状况也非常恶劣。强劲的风力经常把站区地上的积雪吹得漫天飞扬,路面上的雪坝堆积得越来越高。在风雪交加的极夜里队员们仍要坚持工作,需要摸黑过雪坝、爬山,还要忍受暴风雪的肆虐。
            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开展任何一项工作的困难及危险性都会成倍增加。有一次,我跟两位科研队员去他们的科研观测栋工作,观测栋在站区天鹅岭,距离宿舍楼有1公里远,我们翻山越岭、攀爬着雪坝艰难地前进。到了天鹅岭上,两名科研队员先检查室外的接收器工作情况,然后进入大气成分观测栋检查机器工作情况,并接收数据。中山站从1992年就开始进行大气成分观测,到目前为止,连续观测从未间断过。研究大气成分的变化状况,对于研究全球大气环境变化及其对地球其他系统的影响,如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影响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到天鹅岭最北端后,其中一名队员还要下到山脚下的海边,因为海冰辐射观测的仪器设备安装在海边的观测栋内,山坡距离海边有20多米高,坡度在45度左右,为了便于每天上下坡,在山坡上拉了绳索。但即使有这根绳索,在大风天气上下坡还是很不方便,可以说是非常危险。我看到这名队员刚到山坡上,脚下一滑就摔了一跤,但他必须每天往下爬一次,这是他的本职工作。
            那天的风雪还不算太大,如果再猛烈一些,就得用绳索将两名工作人员彼此连在一起去工作,就怕走在路上迷失方向。有一次在12级大风中,这两位队员去工作岗位,回站区时因看不清道路,走到了堆放在站区的集装箱顶上,因集装箱四周堆起了高高的雪坝,一名队员整个人掉入雪坝中,好在他俩用绳索连在一起,才没酿成严重后果。
            这就是我们的考察队员,不管克服多大的困难都必须完成本职工作。这是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也是我们在南极考察的队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如今,我带领的第三十三次南极考察中山站18名越冬队员在南极已经工作半年多了,南极中山站也已进入极夜期,我们满怀信心,也有足够的经验去度过极夜,期盼着极夜后南极曙光再一次来临。
            在南极山峦上,人们为献身于南极探险的英国人斯科特立有一个木制十字架,上面写着英国诗人丁尼生的一句诗:“去奋斗,去追求,去发现,永不屈服。”这也是我们南极考察队员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