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丰水省份为啥还要节水?——来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调查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侯雪静、于文静)丰水省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水质性缺水问题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记者日前随水利部“节水中国行”中央新闻采访团在湖北、湖南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调研了解到,当地发挥丰水地区节水潜力,探索节水经验。节水在减少污染、促进经济转型、治理城市“内涝”等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节水即是减污
湖北有“千湖之省”之称,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湖南地处长江中游以南,人均水资源量约2500立方米,“两湖”是历史上的“鱼米之乡”。
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水资源污染,清洁水源不足等水质性缺水是丰水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
水资源污染容易,治理难。解决水质性缺水的关键是节水,节水是最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手段。
据通用算法,使用1立方米水将产生0.7立方米的污水,按照最低1:40的纳污标准也需约28立方米的清水来降解。节约一吨水,意味着少污染28立方米水。
节约胜于治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湖北、湖南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现了“增产增效不增水”。以武汉为例,2000年至2013年,万元GDP用水量由309立方米下降到44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461立方米下降到51立方米。
这背后是政府运用价格杠杆,严格监管的结果。企业超计划用水将按2至5倍缴纳水费,且推高排污成本,偷排污水将被罚款高达百万元,在多重压力下,节水成为企业最经济的选择。
对于一些特殊行业,节水意味着企业的生命。荆门市金龙泉啤酒厂通过技术、管理“两手抓”,将节水指标细化到每道工序、每个人,实现生产每吨啤酒耗水2.99吨,远低于3.8吨的行业标准。
节水促经济转型
我国农业用水占比约为65%,是节水的主战场。在湖北省钟祥市石碑镇彭墩村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记者看到节水灌溉系统遍布田间地头。
“以前大水漫灌,一次灌满十天不管,浪费水还产量低。现在用滴灌,每天四次定量精准灌溉,产量和效益上去了,还节约了大量的水。”彭墩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华说。
节水灌溉技术的引进改变了农民家庭式经营的生产关系,从分散式种植向集中种植转变,实现了节水增效。
彭墩村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统一经营模式,通过不断优化用水结构,由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向种植蔬菜、果树、种子培育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转变,1000亩土地实现年产绿色蔬菜2000万斤,利润1000万元。
这只是湖北省荆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生态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之一。现在当地依托优质水资源,发展现代观光农业等第三产业。“用20%的土地解决了80%的农民就业问题”,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节水为“抓手”的转型升级在工业企业也全面展开。在政府主导下,一方面推动企业加大节水的硬件投入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产业政策上的“用水红线”,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长沙规定,对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超过21立方米的企业不予落地;武汉出台政策鼓励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低耗水型企业发展。
节水从点滴做起
城市节水涉及千家万户。长沙市户表改造及二次供水设施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李群介绍,当前有20%的水量浪费在“最后一公里”,城市管网渗漏影响水量、水质和水压,不及时排查还将造成地面塌陷。
为向“最后一公里渗漏”宣战,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开始累计投资808.98万元建设给水管网监管系统,通过智能监控水表实时监控,单查堵管网漏点一项4年来节水985.6万吨。
要技术节水,更要意识节水。武汉市百步亭社区居民陈元炎,自建家庭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养近千盆花,一年节水近200吨,被评为武汉市“节水示范家庭”。
为推广陈元炎的节水妙招,武汉市水务局资金扶持建设家庭雨水收集装置,带动300余户家庭,年节约用水约1.5万立方米。
节水意识在百步亭社区已经融入当地社区建设规划,铺设管网收集雨水作为小区绿化和景观用水,每年节水6万立方米,降低了物业运行成本。
“在丰水地区抓节水,关键在树立节水意识,贯彻到生活点滴。”武汉市节水办主任叶辉说。
当前各地多种手段开展节水宣传,“全国节水教育基地”--武汉节水科技馆,通过虚拟技术、人机互动等方式普及节水常识,将节水意识“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