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幸福工程:收入倍增 共享幸福
收入不仅与百姓生活状态紧密相关,也与整个社会消费密切相连。如何保障百姓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个持久的命题,围绕这一幸福工程,我市明确提出到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市老百姓的幸福基石将更加稳固。
一直以来,解决好老百姓的就业难题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今,不断优化的创业环境让一些人不仅端上了饭碗,还端上了更好的饭碗。镜头里这个80后女孩叫王绍华,是省会一家装修设计公司的老板。别看她年纪不大,可是当老板已经有几个年头了。王绍华告诉我们,大学毕业后她当过导游,干过销售,2006年加入创业大军,成为我市最早一批在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支持下成功创业的典型。谈起这几年收入的变化,王绍华感慨万分。
创业让省会很多像王绍华一样的创业者端上了“金饭碗”。从2011年到2014年,我市创业人数以每年13%—15% 的速度增长,8.6万多人走上了成功创业之路。2013年,全市平均每天诞生50家公司,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6.7万个,直接扶持创业,拉动就业超过21万人次。
为了让每个人都端上“好饭碗”,我市把主动服务的视角下移,把服务的对象向就业困难倾斜,为劳动者提供更加均等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率连续三年都保持为“零”,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走出了一条完美的曲线。
按照我市扩大就业工程规划,今年全市城镇将新增就业9.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8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万人。充分的就业,意味着更多人的收入有了保障。
让低收入群体收入高一些,让居民收入增长再快些。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准入门槛正在降低,低收入群体的钱袋子也正在鼓起来。这个硕果累累的葡萄产业园是元氏县农民杨建国和乡亲们承包下来的,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杨建国和乡亲们通过高科技和产业化运作,让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变成了“生金土”。看着这满园挂满枝头的葡萄,老杨心里乐开了花。
日前,我市研究并原则通过《关于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我市在稳健实施扩大就业工程、全民创业工程、工资收入助增工程、财富增值工程的同时,还将把更多的财力向社会保障提升工程、公共服务惠民工程倾斜,建立保障民生的兜底机制,让老百姓在衣、食、住、行、医的生活细节中普遍感受到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