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强“村民食堂”倡导节俭刹住婚丧嫁娶攀比风

23.03.2015  11:01

千百年来,婚丧嫁娶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有人说,尽管花费不菲,还是希望能够将这几件大事办得体面、办得漂亮;在采访中,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少。这些人一方面对于“村民食堂”持赞同态度,另外一方面,事到临头,轮到自己的时候,却还是以习惯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选择了传统的大操大办。

在河北省武强县,这一切却有了转变。农村中设立“村民食堂”,由村干部带头节俭办红白事,既给村民带来了实惠,也帮助村民转变观念,减少攀比浪费,倡导了节俭办事的新风尚。小小“村民食堂”,扭转的却是长期形成的固有观念,它是怎么成功的呢?

2014年6月份,郭院村的村民食堂获得了中宣部颁发的“节约之星”荣誉

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镇郭院村的“村民食堂

攀比之风难刹住

在“村民食堂”之前,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镇郭院村还设立过红白理事会,本意也是遏制铺张浪费之风。郭院村村委会主任郭子正说,早在1996年,郭院村就成立了白事理事会。当时主要是考虑到丧事事主刚承受失亲之痛,没有精力打理家中的丧事。村里决定,由几位村干部组成一个白事理事会,帮助主家报丧、入殓、接待客人等等,凡是能帮到的,就尽量帮帮忙。

白事理事会成立以后,各家各户有了白事,理事会都尽心尽责,事情也办得顺利又妥当,事主家庭也得到了便利,理事会获得了大家伙儿的好评。后来就有人提议说,好事做到底,干脆理事会把红事也管起来吧。理事会几位成员一合计,不管白事、红事,流程内容有相似的地方,管理起来比较顺手,同时又能方便大家伙儿,就答应了这个提议。

2008年10月的一天,村里的大喇叭播出了广播:“今年谁家再过事儿,从头一个开始,不许大操大办,取消二次请客!”郭子正解释说,在郭院村,结婚的习俗是,主家在婚礼当天请大家伙吃顿饭。但是来的亲朋好友非常多,随份子的标准也不同。随份子多的主家就再请他们吃一次。这就是“二次请客”。

问题就出在这个“二次请客”上。郭子正说,当地不成文的规定,第二次请客比第一次的标准高很多。主家好面子,好菜、好酒、好烟,数量和质量都非第一次所能比。老百姓也好面子,看人家随礼多,吃得好,也不甘人后。就这样,形成了互相攀比的风气。

红白理事会成立后,村里在广播中不断播放“取消二次请客”。同时还在村中的角角落落贴上公告,请全村村民一起监督。这样一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刹住了二次请客的风气。可是到后来,事情又起了变化。

不让二次请客,村里不知不觉又提高了第一次请客的标准。攀比的风气没有刹住,经济条件好的把宴席标准提高了,办场酒席动辄数万元,条件困难的也不愿意落后,没有钱借钱也要办场漂亮的宴席。郭子正说,过去有段时间,村里一半以上的家庭办喜酒都得借钱。

其实,早就有专家提出,之所以农村婚丧攀比之风严重,是因为许多人认为,场面越大越有面子。婚丧请客已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人们沽名钓誉、谋取利益的平台,而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郭院村禁止“二次请客”的倡议,虽然得到了执行,却并没有解决铺张浪费的问题。这让红白理事会的成员开始认真考虑自身的缺陷,它只是一个帮助村民处理红白事的机构,而具体的酒席、标准还是村民自己决定,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一个更加完整的机构。

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镇郭院村的“村民食堂

红白理事会升级

2012年6月,郭院村的“村民食堂”成立了。这次,吸取了以前的教训,除了让红白理事会帮忙记账、迎来送往,还直接规定了宴席的标准,用村支书郭彦涛的话说,“直接接触到了问题的最深处。

郭彦涛说,“村民食堂”的作用就是把郭院村村民的酒席标准都统一起来。无论是谁,只能从菜单规定的十几道菜中选八道菜,每瓶酒的价格在25元以下,每盒烟10元以下,场地都是统一的。只要选择在“村民食堂”里办酒席,必须遵守这一套标准,由红白理事会监督执行。“村民食堂”在运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郭子正说,别看郭院村是个小村子,可是在这里当个村干部不容易,当好了更不容易。现在老百姓的权利意识都觉醒了,做任何事情不能太激进,也不能太保守。搞这个“村民食堂”,有些人觉得不以为然,“我日子好,不在乎那点钱。”我就告诉他们,“你这么办事,让那些困难户还怎么办事?”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红白理事会就悄悄地压低一下标准,但是表面上还要过得去。这样一来,不管是富裕的还是贫困的,都逐渐认可了“村民食堂”。“村民食堂”从建立之初就是自愿的,从来不强制。但是从2012年6月建成到现在,还没有人一意孤行,大操大办。大家都愿意来食堂办。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奔头。从“村民食堂”成立之初,郭彦涛和郭子正就将孩子的婚礼选在了食堂办,也让老百姓更加信任。郭子正说,我的儿媳妇家是县城的,她家里对于节俭办喜事非常理解,万事开头难,我们首先带头了,才能让老百姓这样办。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郭院村这一把火,不仅让老百姓享受到了节约办事的好处,也使得周边的村镇纷纷效仿。北堤南村就是一个,这是个两千多人的大村,2013年北堤村村民活动中心建成,建设有400平方米的活动大厅,左右有200平方米的厨房、储物间、休息室等,大厅内音响、电视、投影、桌椅等设施一应俱全。因为它不仅为大家真正省下了钱,也让大家觉得更有面子,现在成为老百姓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紧接着,陈院村、崔魏园村、大杨庄村、后杨武寨村、滏阳社区的“村民食堂”纷纷建成。滏阳社区的党工委工作人员介绍,在建设“村民食堂”的过程中,他们积极宣传婚丧习俗改革,提倡文明办事,反对铺张浪费、封建迷信,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使大家逐渐养成了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新风尚正在那里悄然兴起。

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镇郭院村的“村民食堂

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镇郭院村的“村民食堂

顺势而为全县推进

在武强县郑家场村,有一个“流动村民食堂”,婚礼仪式举办过后,婚宴就热火朝天地准备起来。事主的街坊四邻、亲朋好友帮着张罗,支桌子的、搬凳子的、拿馒头的、拎碗篮的……最忙的是在灶台旁忙活的大厨,他们一大早就来到事主家里,在事先支好的灶台旁炒菜做饭。事主老周说,现在村里有了这个流动“村民食堂”,谁家过事都可以用,厨具炊具免费,饭菜只拿成本价。

其实,郑家场村的“流动村民食堂”是“村民食堂”的另一种实现形式。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像郭院村、北堤南村在当地属于经济发展稍好的村镇,村里有能力建立起一个有固定场地、由专人管理的食堂。但是还有许多乡村经济条件差,没有能力建立村民食堂,所以就开发出了“流动大锅台”的形式,锅台、桌椅板凳、甚至做饭的厨师都是村里帮忙准备,主家只需要购买食材和烟酒糖茶即可。

郑家场村这样的情况,只是“村民食堂”众多实现形式中的一种。武强县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段瑞锋介绍,全县在很短的时间内,在238个村建成了“村民食堂”,最重要的就是因地制宜,视村情区别对待,对于有条件的村,单独建立“村民食堂”;暂时不具备条件的村,通过租赁“流动大锅台”或与邻村集中整合,多村合建“村民食堂”。同时建立机制,各乡镇、村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根据各村不同情况制定烟酒、饭菜标准,统一上限为每盒烟不超过7元,每瓶酒不超过25元,每桌饭菜不超过150元。再加上规范管理。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为基础,监督其规范管理。由干部引领,发挥村干部的带头作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

段瑞锋说,我们在原有郭院村、东王庄村两个“村民食堂”示范点成型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在全县农村整体推进,但是不局限于一种形式,而是多点开花,各村结合自己的实际建设,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如今,武强共有固定“村民食堂”31个,集体流动或租赁“流动灶台”196个,流动饭店9个,覆盖了全县,每年节约花费数百万元,这与其灵活多变的形式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