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和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8.08.2016  12:38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党中央作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后,各地区各部门认识不断提高、主动开展工作,成效逐步显现。但同时,一些地方和部门对这场改革的内涵和措施还存在误解,如果不及时厘清,将会影响改革的推进。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几种误解

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刺激经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部分人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拉抬经济,为此应该出台更多刺激经济发展的举措,持这种看法的人没有从深层次看到,结构性调整才是这场改革的实质和内涵。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手段是降税。当前企业综合成本较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降成本”,一部分人认为最有力的改革措施莫过于普遍性降税,用降税激活经济,持这种看法的人没有从本质上看到“降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

三是供给侧与需求侧是对立的。一部分人认为既然强调供给侧就说明需求侧不重要甚至过时了,所以政策的着力点都应该放在供给端,持这种看法的人没有从微观层面上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也割裂了供给与需求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

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使经济很快增长。一部分人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没有看到作为结构性调整的改革,其过程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

正确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一刀切”,需求管理仍然很重要。

二是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期利好经济发展,但去产能、去库存等措施的实施可能会对短期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预期。

三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的作用是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规范经济行为。

四是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者,企业和企业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必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属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事政府不能越俎代庖。

五是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眼点不能只停留在国内供给的改善,也要着力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和提高质量,以稳定和扩大出口。

顺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消除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解或担忧。要让社会各界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短期内经济增长还可能会遇到一些波动,增强大家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二是抓住根源,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去杠杆。如,金融部门的重点是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

三是进一步打破垄断,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不少领域仍存在着高度垄断,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加大了经济发展的成本,要加快这方面的改革步伐,打破垄断、鼓励竞争。

四是灵活运用税收手段,加快税收结构性调整。降税围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重点方向进行,同时加强税收结构调整。

五是加快物流领域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物流成本有巨大下降空间,主要途径包括: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减轻物流业体制成本等。

六是加强有效监管。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继续简政放权,努力破除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壁垒。对一些发展较快同时风险很大的领域要加强监管。

七是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增强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深水区的改革,协调好各方面利益也是改革的焦点和难点。降产能意味着大量企业的减产、退出,各级地方政府应从改革的大局出发,主动“壮士断腕”;同时,在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方面也要加大调整力度,增加“改革指标”的考核权重。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改革的种种顾虑,力求降低各方因改革利益相互博弈而产生的摩擦成本。

八是发挥企业家的作用,激活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要抓住机遇,更好地主动适应改革,同时也要通过完善法律体系为企业家创业、创新提供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