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直击正定古城墙修缮 出土铁制火炮等多件文物
工作人员正在将专用的黄土摊开(图片来源:燕赵晚报)
画面的右侧是刚刚修缮的城墙,左侧是旧城墙(图片来源:燕赵晚报)
发现为数不多的田螺已经钙化(图片来源:燕赵晚报)
青石雕琢的石弹(图片来源:燕赵晚报)
陶蒺藜中心可以放置火药(图片来源:燕赵晚报)
月城的围墙(图片来源:燕赵晚报)
昨日(11月14日)上午,在正定南城门外的施工现场,断壁残垣的瓮城城墙南侧,施工人员用长长的原木搭建成巨大的模板,形成一个较高的凹槽,往凹槽里填土,然后用打夯机慢慢夯平,再填一层土,再慢慢夯平。“这是在修建瓮城外侧的月城,月城比较矮,只有五米多高。”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工程人员介绍,他们的修缮工程尽量采用古代传统修建城墙的施工工艺,“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争取恢复正定城墙南门月城、瓮城巍峨雄姿,与现有的城门楼结合成一个整体,再现“三关雄镇”风貌。
正定古城墙始建于北周,初为石筑。唐宝应元年(762年)因滹沱河溢水灌城,城日以圮,进行拓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扩建为周长二十四里,高三丈二只,上宽二丈的土城。隆庆五年(1571年)真定知县顾授始将土城改为砖城,后任知县周应中申动府库银六万余两,征用真定府辖各县民夫,分段兴工,于万历四年(1576年)竣工,在预防水患和军事防卫上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年深日久、风化侵蚀等原因,正定城墙损毁严重,如果再不修缮,部分地段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正定城墙修缮工程(南门系统修缮工程)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开工,工程位于南城墙东西马面(又名敌台、墩台)之间,要把断壁残垣的东西两侧瓮城土城墙修缮加固,墙体外用大青砖包裹;在月城遗址处复建东西两段月城,里面是土墙,外面也用大青砖装饰。“工期210天,时间非常紧。”工程人员介绍,他们会尽量采用从民间征集来的古城墙老砖修缮外墙,老砖实在不够,再用仿古青砖。
记者看到,为了有利于古城墙保护,施工人员先期在城墙下安装了粗大的排水管道,避免古城墙再次被雨水浸泡。同时,西侧的瓮城土城墙,原始的石基已经清理出来,并沿石基搭起高高的架子,施工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往城墙上填土。旁边古城墙断裂的空地上,也运来了很多巨大的青石,准备作为复建部分的城墙基座和门洞的主体。
在施工的过程中,还出土了不少文物:两个没有石碑的赑屃,一个古建顶部的兽首石构件。还有三块大青石,上面有疑似插旗杆用的孔洞,有的大青石有三个孔洞,有的只有一个孔洞。
同时,还出土了一门古代铁质火炮;三十来个礌石,有的大如铅球,有的小如四喜丸子。这些礌石都是古代守城用的兵器,与滚木合称“滚木礌石”。特别令人感到稀奇的是三个碗大的陶蒺藜,状似球形,外部布满棘刺,刺为圆锥形,里粗外尖,刺长三五厘米,底部平整,顶部一圆孔,器内中空,可填装火药。据古建所专家介绍,陶蒺藜兴盛于宋代,明代还在沿用。滚木、礌石、陶蒺藜多储备于城墙之上,战时顺礌石凹槽溜出,以杀伤近敌为主。另外陶蒺藜还可当地雷使用,铺在地上,蒺藜刺可阻拦战马、士兵前进。等南城门的瓮城、月城修缮完工,这些文物也会一起展示。参观者站在雄伟的城墙之上,看着这些文物,可领略“铁马金戈,沙场秋点兵”。
(原标题:传统夯土法 修缮正定古城墙)
[ 摄影记者:张海强] 【延伸阅读】